近幾年來,隨著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學校校長交流制度的逐步實施,不少農(nóng)村中小學校長在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下,由縣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統(tǒng)一聘任,實行異地任職交流輪崗制度。一部分校長往往從一所各方面情況熟悉的學校聘任到另一所學校,無論在心理上、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上都造成了不適期。怎樣盡可能在短期內消除心理上的不適應,縮小工作磨合期,讓彼此接納、認同,形成共同愿景,筆者從校長的心理角度,就如何引領一班人讓學校運行無縫對接談幾點膚淺認識,僅供大家參考。
一、觀察思考、以靜制動
“老校長”到“新學?!泵媾R的情況完全都是新的,且情況不明人地生疏,切不宜急施“下馬威”,急燒“三把火”,切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相反,一定要保持心理冷靜,穩(wěn)住陣腳。
首先,了解走訪,摸清校情。對比較復雜的問題,更應保持冷靜,兼聽則明,以靜制動。
其次,注重傳承、穩(wěn)推創(chuàng)新。凡前任決定的事項,如無特殊原因或較大失誤,都應該繼續(xù)落實。對學校各類管理干部要相對保持穩(wěn)定,不宜采取大換班的做法。注重聽其言,觀其行,看其效。重用崗位平臺讓他們拿實招,出實績。要切忌套用固有經(jīng)驗,移植原校管理技術,必須針對校情因地制宜,創(chuàng)新思路方法。
第三,溝通關系,營造氛圍。到“新學校”要及時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幫助和支持;要主動到兄弟單位、鄰近村居走訪,聯(lián)絡情感,交流工作,以獲得他們對學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深入到退休離崗的老同志家中,了解他們的生活家庭情況,聽取他們對學校工作的建議意見和要求;深入到教職工家中,了解他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情況,征求他們對自我發(fā)展及學校發(fā)展的期望,以期贏得廣大教職工的認可和信賴。溝通的關鍵是“誠”,“信”從“誠”中來。
二、明責授權,知人善任
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副手和中層領導的工作積極性,誘發(fā)內驅力,讓他們想干事,干成事。
且據(jù)其所長、用其所長、任其所能。一是分解工作任務,使其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這樣,校長就可以超脫出來,思考大事,統(tǒng)攬全局。同時,也可以增強副手的工作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做到少干預,少指責,同時若有不足要幫助他們吸取教訓,并主動承擔責任,對他們多鼓勵,多激賞。
二是用人不疑,大膽放權。真正做到“職、權、責、利”相統(tǒng)一,真心支持,誠心放權。要盡力弱化“影子校長”,減少“這是校長要求的”、“這是校長布署的”、“這是校長講的”等聲音。
三是學會借力領導,不要事事都過問。面對新環(huán)境、新情況,校長更應營建機制做好示范。
作為校長,其作用不在于自己才能超拔,鶴立雞群,而在于善于將具有不同才能的人放在學校所需要的最恰當?shù)奈恢?,發(fā)揮他們的才智,為自己所用。新崗校長更要充分利用其他領導成員的人力場,凝心聚能,實現(xiàn)學校發(fā)展目標。
三、依靠師生,打造團隊
有道是“力量源于團隊,成功來自和諧”,這就要求新崗校長要善于發(fā)揚民主,堅持依靠師生員工,發(fā)展教師,發(fā)展學生,發(fā)展學校。當校長要大氣大度,能夠容人,讓人,諒人。到了“新學?!辈荒芤宦牭讲煌饩驼J為不尊重自己,就認為排斥異地生人,不能一聽到反面意見就咆哮如雷,不能一聽到別人說自己壞話就尋根究底。對于榮譽和業(yè)績,應當作為激勵中層領導的重要元素,從而讓他們生發(fā),不斷開拓工作的源動力。核心層團隊力量集聚之后,必然在教職工中形成聚能裂變。
四、關心愛護,用養(yǎng)并重
作為“老校長”到了“新學?!?,僅靠制訂工作目標、分解工作任務、賦予下屬權力、責任和手段是不夠的,還要及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在可能的情況下及時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搭建共生共榮的成長平臺。對待下屬既要關心愛護、精心指導,也要防止一味地“捧殺”和“棒殺”。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是分層次的,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副手、中層干部及學校教職工,從管理角度講,他們是被動的,從工作角度講,他們又是主動的。所以對待工作,他們可以選擇積極配合,也可以消極懈怠。因此,要充分注意滿足他們的正當要求,充分尊重個人人格和自我價值的現(xiàn)實,激發(fā)其內部動力,使他們的各自潛能都能充分發(fā)揮。同時對副手和中層要一視同仁,公平對待。倘若前任校長在學校留下一些意見分歧,對現(xiàn)任副職和中層干部的評價眾說紛紜,“新校長”應既往不咎,用全面的、歷史的、辯證的、發(fā)展的觀點來識別,不論關系親與疏,只要現(xiàn)實業(yè)績突出,都應給予肯定和贊揚,保護和使用。
“老校長”履新,實現(xiàn)學校營運的無縫對接,需要有信心、恒心,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言:“心若改變,你的態(tài)度跟著改變;態(tài)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更需要激情和夢想,“在躁動不安的靈魂里,有一個年輕的夢,在承傳的長河里,有一條破浪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