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師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時間:2015/7/27
在教學過程中,你的教和學生的學緊密聯(lián)系,協(xié)同活動,推動著教學活動不斷向著目標運動和發(fā)展,使學生由不知到知,由知轉化為智、德;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消極被動的接受過程,無論是將前人認識成果轉化為學生個體的知識財富,或是將知識轉化為智能、品德等,都必須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主體的能動參與,老師再高明也無法替代學生去掌握知識。
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好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主體,用興趣把學生吸引到課堂的內容上,讓學生從中感受學習的樂趣,發(fā)揮出主體作用來。
一、教學要以學生為起點
當代教育觀念的更新,課堂教學的改革,目的就是要把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對教育與教學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善于把自己的目標轉化為學生的愿望,引領學生享受閱讀,讓學生精神天地草長鶯飛、花開爛漫,讓學生學得快樂,可以優(yōu)美地舒展自己的生命。 教學不是讓學生適應教師,而是教師努力克服因客觀帶來的困難來適應學生。教師所采用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是以學生為主的。這是因為教學是以學生為對象的,是以教育學生為目標的。當教師進行教學時,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
二、教師教學要適應各類學生的學習特點
我國教育體制是以班級為主,一個教學班幾十個學生,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方法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切實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并以此為起點分類別,按學習的水平層次進行教學,才能達到教學目的。所以,要針對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實施分層優(yōu)化。有的學生反應慢又不準確,還有學生在課堂上不注意聽講、打瞌睡,基于這些特點,在課上要有意識地不時提問一些簡單的問題叫這樣的學生回答,糾正這種毛病。經多方面的輔導和鼓勵,使這樣的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不至于自暴自棄產生厭學情緒。不僅要用技巧,更要用心靈對待自己的事業(yè),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幫學生之所需,聽得進學生中的不同聲音,真實、真誠、善良。傾聽、感激與欣賞每一位學生。每時每刻讓學生體驗平等、自尊、理解、友愛等人性關懷,是一堵能為學生擋風遮雨的墻。 總之,每一個學生都存在著差異,“差異”即是事物的內部矛盾,這就需要我們作教師的根據(jù)不同的內部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誠然,沒有內因,事物的發(fā)展沒有可能性,同樣,離開外因,事物發(fā)展的這種可能性不能變?yōu)楝F(xiàn)實,尤其是在事物的發(fā)展具備了內因的情況下,有無外因便成為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關鍵。
三、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動機,激發(fā)學習積極性
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由各種不同的動力因素組成的,喚起學生學習動機的基本要素,一是需要,二是目標。充分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tài)轉入活動狀態(tài),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或意向,從而成為學習活動的動力。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其誘因可以來自學習活動本身所獲得的滿足,也可以來自學習之外所獲得的間接滿足,這是學習的外在動機。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激發(fā)(激趣、激情,激勵、與激疑)、誘導其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認識上突破,引發(fā)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的意識由潛伏狀態(tài)轉入活躍狀態(tài),并產生刨根問底的熱情和期望心理,能有力地調動學生提問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總是埋怨學生的智力差、不學習,而應該積極引導,想盡一切辦法,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些良好的學習條件和環(huán)境。實踐使我體會到:受旱的禾苗需要雨水,但疾風暴雨會使它受傷;受凍的幼芽需要陽光,但陽光暴曬又會使它枯萎。羞等生最需要溫暖,只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細致地具體幫助,才能達到逐步轉化的目的,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就得去建構主體的認識結構,主體接受、改造、加工、轉換信息的能力越強,主體的作用就越大,因此“教學生會學習”是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作用的最優(yōu)方略。順應兒童的天性,百般珍視童心,把每個孩子都真正當成兒童,欣賞孩子生命的獨特,小心地細膩地呵護、溫暖孩子們的精神生命成長,讓每個孩子對未來充滿向往與憧憬。走進教室,走進宿舍,走進食堂,走進圖書館,走進學生群中,與學生平等交流,真正成為學生們的“平等首席”。
愿我們所有的老師都幸福,愿老師們像天際的一朵云,守候著、期盼著每一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