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信息素養(yǎng)知多少
時間:2015/8/25
校長要進行有效的課程領導,提高信息化教學的有效性
在不少學校領導的心目中,教學似乎只有“課”的概念。雖然也關注教材、關注教師、關注課堂,但是缺乏“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的概念,容易在課程領導上出現缺失。
新課改中“課程”的理念,是指滿足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學科內容,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和教師精神生命活動的信息化環(huán)境。學生學習的內容可能會更多一些,更廣一些,學習的時間可能還會長一些。但是,由于學生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學習有了自主性、成就感,感受到成長的快樂,學習活力自然呈現,創(chuàng)新的精神、學習的內驅力也就源源不斷。因此,校長的課程領導關鍵是如何提高信息化教學的有效性,離開了信息技術的應用,離開了網絡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新課改難以取得有效成果。
“技術進一步,教法退兩步”,需要校長積極探索網絡與學科教學深層次的整合
在一些有條件的學校,有些老師對網絡的應用已貫穿課前、課中和課后,網絡教學開展得有聲有色。但是一些學校領導卻認為,網絡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就是對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
結果,公開課上大動干戈做課件,只為了在課堂上更“完美”地展示網絡技術的力量。不少教師將整個教學過程、幾乎所有的教學資源都打上了技術的印跡。完全通過技術的應用來驅動課堂教學,使得“技術進一步,教法退兩步”。
實現網絡與學科教學深層次的整合,校長應該通過課程來驅動技術的有效應用,提倡教師自主選擇適當的技術和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
以一節(jié)化學實驗課為例?;瘜W實驗設計是實驗考核中層次較高的要求。在傳統教學中,實驗設計通常由教師或學生口頭講述,現在,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為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比如:讓學生根據原理或給定的原料在計算機網絡上設計實驗方案,連接實驗裝置,教師再通過網絡將個別學生的方案展示給全體學生進行討論、比較和改進,從而得出最佳方案。上網操作,一方面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的優(yōu)勢,調動學生樂于創(chuàng)新設計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另一方面,充分體現實驗課應具有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化學學習的思維品質。
“在游泳中學會游泳”,校長需要引領、鼓勵和促進網絡技術在學校的運用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與成熟,我們看到技術給教育帶來了全新的一面,同時也給現行教育體制和教育思想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如何提高學生選擇信息、判斷信息的能力?面對浩如煙海的資源,學習效率如何體現?由誰來做資源的整合?這些問題,值得學校領導在教學管理與教學實踐活動中認真思考。尤其需要對網絡學習環(huán)境及效果的研究、網絡教學系統的開發(fā)、網絡學習環(huán)境下的學習模式和教學模式的研究等方面,給予更多關注。
“在游泳中學會游泳”,校長應該引領、鼓勵和促進學校網絡技術的運用。比如:支持和鼓勵希望出席相關網絡技術會議及參加培訓的教師;通過電子郵件發(fā)布通知以及日程安排;要求課程計劃、教案等以電子郵件或網絡化方式遞交;強調所有教師都參與建立班級主頁;學校自主開發(fā)研究性學習平臺,提供研究工具、交流工具和評價系統,學生在網上提交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在網上提交個人研究的問題和方向等。
“有形學校”向“無疆學?!鞭D變,需要校長不斷提高信息素養(yǎng)
基于網絡技術的數字校園建設給校長提供了廣闊的辦學時空。在這個新的“校園”中,教師和學生可以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馳騁于知識的海洋,跨地域的交流、多元文化的熏陶、最新知識的獲取變得輕而易舉。這是網絡技術帶給校長辦學空間上的“新的生長點”。
以教育創(chuàng)新和資源共享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發(fā)展模式,在信息化社會中日漸突出。由傳統的“有形學?!毕颉盁o疆學?!鞭D變,實質上是倡導一種學校教育新的發(fā)展方式。打破學校圍墻的界限,“校校通”工程的實施,課程改革的推動,教育資源借助信息技術和虛擬教育教學平臺實現高效利用已經成為可能。
一所成功的學校,其教育應該是開放的、靈活的,能利用互聯網超時空的資源共享技術,為師生提供所需的各種資源,提供各級各類服務系統,以及監(jiān)控的標準和措施。引領校長們走專業(yè)化的發(fā)展道路,切實提高校長的信息素養(yǎng)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