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秾W記》指出,“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jīng)指出,未來的文盲就是那些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夠激發(fā)學生自我學習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傊?,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的目的是為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自學能力和學習效率。
二、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更有效?
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主要有三種: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自主學習概括地說,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jiān)控”的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探究學習是指從學科領域或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于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fā)展情感與態(tài)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三、怎樣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
創(chuàng)新教學思路需要思考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誰來創(chuàng)新。二是創(chuàng)新什么。三是怎樣創(chuàng)新。因此,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校、教師和學生以及社會、家長需要共同努力,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角度和維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找到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習能力。
(一)學校應當做什么以及怎樣做?
1、搞好學習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各校教科室、教研組自覺學習有關學習的理論;要將學法研究作為今年校本研究的重點,成立“學法”研究委員會。
2、創(chuàng)新課外作業(yè)的設計和批改。各校要減少指令性的課外作業(yè),增加開放性的家庭作業(yè)。改變作業(yè)批閱方式和評改方法。
3、積極創(chuàng)建自主學習的條件和環(huán)境。開放閱覽室、圖書室、實驗室等場所,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好學生吃得飽,吃得好,促進優(yōu)生優(yōu)培工作。
4、制定并實施有利于促進學習方式轉變的評價和考試方法。各校要進一步完善教師發(fā)展性評價體系,將學生學法培養(yǎng)與指導的業(yè)績納入其中。
5、認真總結學法指導中的經(jīng)驗與教訓。并積極做好理論筆記,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學習心得、體會、經(jīng)驗交流會。
6、制定學法指導實施方案。一是要開設學法指導課,有師資條件的學校要設立專職的學法課教師,定時間,定人員。二是確定學生學法指導專題,使學法指導制度化、專題化、系列化。三是學法指導要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防止空泛說教,多談微觀的學習方法,少談宏觀的學習策略,最好結合案例進行輔導。
7、搞好社會宣傳,提高認同感,動員并培訓家長進行積極配合,做好學生的自學督導。
(二)教師應當做什么以及怎樣做?
1、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確保學法指導有效。在不厭其煩地教育學生要刻苦學習、認真讀書的時候,不能忽略了自己,勿忘自己也要讀書,也要學習。學習首先是新課程理論,特別是有關學法的理論。
2、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定位好自己的教學角色。教師應當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者、互動者、促進者、合作者、引導者,是學生成功和喜悅的分享者,是學生疑難問題的解惑者、商討者甚至辯論者。
3、研究所教學科特點,明確自己的教學優(yōu)勢,創(chuàng)新有效的教學方式、組織形式和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文科教師,包括語文、英語、歷史、政治和地理等,要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注重鼓勵學生自學、自得、自悟、自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質疑問難,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理科教師,包括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要重點抓好探究學習,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
4、承認學生學習方式的差異和智能差異(多元智能理論),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善于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例如,對于偏好獨自學習、不善交際的學生,教師應鼓勵其積極投入小組學習活動,學習、實踐與他人合作、交流與表達。
5、換位思考—重新當一回學生,備課時將“學法”融于“教法”中。把解讀學生當作備課的第一要務。既備教法,更備學法。
這一點對教師尤為重要,只要你去當一天學生,坐在教室內,聽老師喋喋不休地去講,你就會感覺我們所講的所謂重點對一個學生該是多么地無聊,你就會明白自主合作學習的意義所在了。所以隋主任所言:備課時將“學法”融于“教法”中。就是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目中有人,要關注學生的“學”,而非我們的“教”。
6、組織學生定期舉行學法經(jīng)驗交流會,根據(jù)學科特點和新課程教學目標,制定學科優(yōu)秀學習者評價標準。
(三)學生應當做什么以及怎樣做?
1、在學習方式與學習能力方面,學生要有主動學習的愿望與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承擔其學習的責任。
2、能運用各種學習策略來提高學習水平,能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調控和反思。
3、能把不同學科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分析、解決問題。
4、具有探究意識、問題意識、批判意識、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在探究學習中要力爭做到:提出問題,搜集證據(jù),處理信息,整理求證,表述結果。
5、要有強烈的交際意識和合作意識,能與他人一起確立目標并努力去實現(xiàn)目標;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處境和觀點,能評價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能綜合的運用各種交流和溝通的方法進行合作等。
6、參與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自己制定學習計劃與進度,積極發(fā)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
7、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jiān)控,并做出相應的調適。學習過程有內在的動力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對于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整理;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其有效的途徑。
綜上所述,在構建有效學習方式的過程中,我們要搞好“四個研究”:研究育人方法,使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都能端正;研究教學藝術,使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方法都有個性;研究學生特點,使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能轉變;研究學習理論,使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