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是關鍵
時間:2015/9/6
二、減少課堂教學的無用功。如在低年級出示學習目標,還要讓學生齊讀目標內容,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對本堂課的學習毫無價值;再如課堂上多媒體的運用,有些教師為了把教材中的插圖、段落或例題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示,學生看不清,又把這些內容寫在黑板上,這樣的運用有多大的必要呢?甚至有些教師運用各種動畫效果,作為出示課件的背景圖,結果干擾了學生的視線,出現(xiàn)了“教學干擾”。
三、教師要學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教學的范例,教師在運用教材時,要敢于創(chuàng)新教材,敢于走出教材,敢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去使用教材。在聽課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有些教師,把教材作為引導學生學習唯一的載體,不敢越雷池一步,死板硬套,一味按照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其結果學生的知識面狹窄,所學知識不能靈活運用。
四、練習設計要有針對性、層次性。一堂好課,不僅要有好的開端而且還要有耐人尋味的結尾,而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往往會忽視新課后的“鞏固練習”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學生概念的形成、基礎知識的掌握、方法與技能的獲得、技能的形成、學生智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等都離不開這一基本活動。所以,練習是全面完成教學任務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它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成效。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練習的功用、把握練習設計的原則、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減輕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過重負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練習的設計一定要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基礎這兩個方面去考慮,做到有的放矢,練習的程度和數(shù)量也要針對不同學生的需要。練習的設計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內部的智力活動。練習的設計要注意到題型的多樣化和練習方式的多樣化,而不是簡單機械地重復性練習,枯燥乏味,不僅影響教學效果,而且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放性設計練習的形式和內容。讓生活融如英語以及讓英語回到生活中去。練習的設計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基本到變式,由低級到高級的發(fā)展順序去安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練習的目的,學困生也能從一些基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更容易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從心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課堂上要發(fā)揮激勵評價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心中有愛,公正、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尊重與關愛應體現(xiàn)在講話時的語調、面部表情及各種場合上。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不求全責備,對每個學生都抱著熱情、信任的態(tài)度,并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這種關愛,那么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就會得到激發(fā),從而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評價一定要有個性,針對不同的情況應有不同的評價語言,不能總說“你真棒”之類單調浮泛的語言。在評價過程中,不斷發(fā)掘學生的閃光點,只要他們出力盡心了,我們都要誠心地為他們祝賀,真心地為他們高興,不要吝嗇鼓勵性的詞語。通過恰如其分的評價、動作、極富感染力的語言,把自己的情意傳給學生,以自己真情感染學生,這樣才可以使評價的作用發(fā)揮的淋漓盡致.
六、抓住課標,認真?zhèn)湔n。語文教學中常見這樣的情況:辛辛苦苦準備了一堂課,滿腔熱忱進課堂,但學生聽課時卻提不起精神,甚至有厭倦感。備課時花了大氣力,應該是種瓜能得瓜,種豆能得豆,為什么在實際教學中卻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呢?其中原因很多,但最為重要的可能是教師備課時沒能真正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對所教的內容、所采用的方法等心中無譜,取舍不當,實際教學時自然就會無的放矢、效果不佳了。《課程標準》是教學的準繩,每節(jié)課要教給學生什么,須認真仔細地推敲。教師備課時要勤加鉆研,盡量做到全面透徹地理解課標。但要注意,千萬不能把自己的鉆研所得傾囊相授給學生,西瓜芝麻一把抓,課不然是模糊一片,重點消失,學生難以掌握。
七、課堂教學中要多關注差生。如果教師不愛護學生,不關心學生,學生也不會和教師親近。差生在許多教師眼中不管不問,他們遇到的總是老師的冷面孔,對老師敬而遠之,對老師的教育認為可望而不可及;在同學面前總是抬不起頭,有自卑感。要轉化差生,就必須關心他們,對他們和其他學生一律平等。遇到差生出現(xiàn)問題,教師要及時關注,不要輕易下結論,要尊重他們,讓他們感到集體的溫暖、老師的信任。只有這樣,差生才有可能有新的發(fā)展。 表揚的力量是無窮的。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同學的信賴、贊揚,差生也不例外。差生在轉化過程中會犯老毛病,教師應把握分寸,言語不要太嚴差生的轉化需要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教師應循循善誘,不要一棍子打死,在教育工作中密切注意差生的言行,尋找差生的每一個閃光點,適時適度地進行表揚,有時一兩句贊揚之詞勝過一頓嚴厲的說教,使他們記憶終生。
八、課堂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常常聽到一些教師埋怨學生“腦袋笨”,課上總是問而不答,把課堂上的沉默都歸咎于學生,這是極不恰當?shù)?。其實只要教師把握準學生的思維,從哪里起步,向哪個方向發(fā)展,將會在哪里受阻。再恰到好處地設計提問,學生的思維閘門就會敞開的。
九、 要牢記巧干+苦干=成績,課堂效率的高低決定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愚蠢型教師把“苦干”奉為教育的法寶,而智慧型教師則將“巧干”作為打開學生知識大門的鑰匙。有些教師總是采取“埋頭苦干”的方式將自己與學生置身于“題海戰(zhàn)術”之中,加班加點,認為只有經過不斷地積累才能提高教學成績,但忽視學生的主動性,久之,就與學生就走入了一個“怪圈”。尤其是對于那些本身對學習還充滿熱情與興趣的學生而言,他們在逐漸進入學習的疲憊期后,則將主動學習演化為被動學習了。盡管相比之前,學生的成績也許會有提高,但從投入經歷的比例而言,收效甚微。 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在有效的時間內不斷提升自己掌握的知識水平,關鍵在于教師教學模式的設計與規(guī)劃。針對學習成績中等或中上等的同學情況,他們有學習的熱情,只是缺少學習的方法,而小組合作學習正彌補了他們的遺憾,他們可以在平日討論活動中從身邊汲取學習知識的方法,并在競爭意識的促動下,迅速提高自身的學習成績。而對于學習基礎與行為習慣落后的學生而言,如果同其他學生一視同仁,他們將最終跟不上大家的步伐,被“淘汰”挫傷他們的自信心。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能安于現(xiàn)狀,要善于去發(fā)現(xiàn)問題,多思,善想,這樣才會避免教與學的矛盾。,爭取做智慧型教師,變“苦干”為“巧干”。
十、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是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課前充分的預習,會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使課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同時,良好的預習習慣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學生會帶著很多期待來聆聽教師的講解,為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掃清了障礙。二是養(yǎng)成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主動回答的習慣。課堂上,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集中精力、調動感覺器官、跟住教師思路、參與教學活動的習慣;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大膽質疑、勇于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