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實施幸福教育的路徑探析
時間:2015/9/17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幸福;教育
“幸福是人之為人意義實現(xiàn)所給予主體的精神性愉悅。故主體要具有的幸福能力至少有三個方面:①主體必須有一個合乎人本質的人生目的;②主體必須有一種走向最終目標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③主體和目的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本身必須合乎人之為人的道德法則。”所謂“幸福教育”,“是一種將幸福視為最人性和最終極的價值理念,并真正將幸福貫穿于教育實踐過程之中的教育?!绷_杰斯說過:“創(chuàng)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導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導致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彼枷胝握n堂必須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對學生實施幸福教育,構建民主和諧課堂,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學習。
一、精彩新課導入,讓學生感受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若不能設法使學生情緒高昂、精神振奮就傳授知識,那就只能使人感到冷漠和疲憊?!币淖儗W生對思想政治課一直以來枯燥無味、晦澀難懂的觀感,提高學生在政治課堂中的幸福感,就要從新課導入階段,以切實可行的方式方法喚起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度,讓學生感受到幸福,使學生以良好的心態(tài)投入新課的學習。
比如在教學“民族精神”這一課時,引用抗震救災的一則視頻材料作為導入。在學生認真觀察圖片、提煉有關信息時,教師開始引導:“‘昂起倔強的頭顱,燃起火熱的心,挺起不屈的脊梁!’這是溫家寶總理第二次趕赴災區(qū),向受災師生們喊出的震天動地的口號!這張圖片將這句鏗鏘有力的話和兩雙緊握在一起并高擎五星紅旗的手擺在一起,有什么寓意呢?”學生在分析討論時,個個心潮澎湃,有感而發(fā),他們的回答不約而同地涉及“不屈不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等精神,為“民族精神”一課的教學鋪平了道路。
又如在教學“文化塑造人生”時,教師使用公益廣告《感恩父母》導入新課,這則優(yōu)秀的公益廣告喚醒了學生心中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許多學生留下了感動幸福的淚水。教師因勢利導指出優(yōu)秀文化作品對人的積極影響,教學活動情理交融,如行云流水般順暢。而讓人更加感動的是,下課鈴響了,學生集體起立對教師鞠躬,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了對教師的感謝之情。這樣導入比較自然、貼近生活,而且容易激起學生的共鳴,幫助學生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為后面的教學奠定豐富的知識和情感基礎。這樣的課堂怎能不讓人感動與幸福!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崩靡曨l資料、歌曲及圖片等鮮活實例導入新課,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它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會迫不及待地想學習本節(jié)課的知識,又能潛移默化感染學生,讓其感受課堂的幸福、領悟人生的道理。
二、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幸福
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教學藝術,講究科學方法,力求在活動中、在體驗中、在共鳴中使學生情感得到豐富和提升,使學生成長為自由的、全面的、幸福的人。這就要求教師在體驗環(huán)節(jié)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在講授《文化生活》中“大眾文化”一知識點,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問題,這時可以用PPT給學生觀看電視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的片段,啟發(fā)學生思考:這一動畫片為什么會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我們倡導的大眾文化是什么?學生在愉悅的參與學習中得出結論:因為該動畫片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又如,在教學《文化生活》“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一課時,文化創(chuàng)新的各種途徑是本課的重點。一開始就用多媒體播放法國鋼琴王子克萊德曼演奏的《禪之歌》。音樂中,二胡的華彩從天籟而降,這時教師配合一些精美的圖片開始講述克萊德曼鋼琴曲《禪之歌》的創(chuàng)作歷程:克萊德曼非常熱愛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民族音樂。為了編輯這部作品,克萊德曼親赴中國云南地區(qū)采風,實地聆聽、編寫,收集了大量的民間音樂作品。在鳥語花香的村寨、充滿異域風情的少數(shù)民族村落,不斷地汲取并改進作品。結合情境,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的話題是:(1)有人認為,創(chuàng)新之作----鋼琴曲《禪之歌》來自創(chuàng)作者的靈感和聰明才智。對此,你怎么看?(2)文化創(chuàng)新的源泉、動力和途徑是什么?(3)從文化角度來看,侗族民歌《禪之歌》為什么能從中國走向世界?通過多媒體展示克萊德曼創(chuàng)作《禪之歌》的過程,學生更好且更容易地理解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
這些情境中,不僅讓學生體驗了《文化生活》中的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而且增強了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民主平等,生生之間和諧愉悅,體驗尊重、成長、交流的幸福。
三、有效教學生成,讓學生內化幸福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的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交給年青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長,并啟迪其自由天性?!币虼?,在教育教學生成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樂觀地看待社會現(xiàn)狀和追求幸福途徑中的挫折,要讓學生對幸福產生渴望。抓住課堂教學中有效生成的契機,加強對學生道德人格的塑造,讓外在的價值內化為學生最深層的性格。這時,可以內化幸福,師生共同形成積極、穩(wěn)定的思想情操與價值取向。
在教學“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xiàn)”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綜合探究題:請同學們談談我們當?shù)氐恼隗w現(xiàn)公平方面采取了哪些具體的措施以及這些措施的重要意義。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在教學實施前,我進行了充分的彈性預設。通過對學生已有知識、生活經驗、生活環(huán)境的了解,把握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果然,讓人驚喜的是,學生在發(fā)言中特別提到了當?shù)卣艳r村農民、城市農民工也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從而享受醫(yī)療保險和失業(yè)保險。這表明通過這種合理的公平的分配,能兼顧各階層的利益,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在教學“單一制”和“聯(lián)邦制”時,課前設計的教案是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先講“單一制”和“聯(lián)邦制”各自的特點與區(qū)分,再講影響國家實行何種結構形式的因素。當講到“單一制”和“聯(lián)邦制”的特點與區(qū)別,說明二者各自的優(yōu)點與不足時,有學生提出:我們國家地域遼闊,民族眾多,采取單一制結構形式,同一政策難以符合各個地方的具體實際,難以充分調動各個地方的積極性,因而采取聯(lián)邦制效果會更好。而且現(xiàn)在國家實行“一國兩制”,在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既堅持和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又充分調動了港、澳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效果不是更好嗎?該學生的話語一落,馬上就得到一些學生的附和??吹竭@一情形,老師改變了預設中的原有方案,讓同意我國實行單一制和聯(lián)邦制的學生舉手,然后將其組成兩個陣營,雙方展開辯論,讓學生通過爭辯來認識我國實行單一制的優(yōu)越性。
思想政治課堂的有效性,必須強化學生課堂的生成性。因為只有學生個性化的生成,這些知識才能真正內化成學生的知識;只有強化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才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也就是說,學生只有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辨別,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出自己個性化的解讀和理解,課堂才會形成智慧的碰撞、知識的增值、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升華,才能真正落實“三維”教學目標,內化學生的幸福感。
四、彈好課堂“終曲”,讓學生升華幸福
一堂課雖然有良好的開端和完美的過程,但結課卻匆匆收場,就有可能出現(xiàn)功虧一簣。有經驗的老師會清楚結課和開端一樣重要,要用心設計,留有余韻,避免虎頭蛇尾。課堂結尾是一堂課的“終曲”,但不應是學生學習的結束,若結尾處提問,彈好“終曲”,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富有藝術性的結課,可以使前后的概念原理銜接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促進學生將“知識、情感、意志和行動”統(tǒng)一起來,最終上升到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落實。這是政治課的終極目標。另外,它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給人以“課盡而意無窮”的享受,還可以升華學生的幸福感。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一課的結尾時,給學生出了一副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國策無私,三年免稅還拿貼”,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農村教育的實際對出下聯(lián)。結果,第二天上課時,學生個個躍躍欲試,還真對出諸如“孩子有福,九載攻讀不用錢”等佳作。這種提問即可強化主題、升華知識,讓學生逐步生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也能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意志和幸福感。這就起到了“豹子尾巴”的作用,給人以振奮、給人以力量和高潮迭起的教學效果。
我曾設計讓全班學生朗讀《共和國之戀》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這一課時的結束環(huán)節(jié):在愛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喚我呼喚你……縱然是凄風苦雨,我也不會離你而去,當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淚光里……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情感得到激發(fā),又呼應了課堂學習的內容,無疑是促進學生發(fā)展的一種正能量。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到了知識、發(fā)展了能力、培養(yǎng)了習慣、解決了問題、提高了成績,良好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內心充滿幸福感的時候,無疑也是教師最幸福的時候。
“在‘幸福教育’的境界中,教育建立在幸福的基礎之上,從而讓人們最大限度地在教育中真切感受幸福,又讓人們在幸福中切實獲得教育。因此,‘幸福教育’是教育的一種理想境界,但并不是教育最完滿、至高的境界?!彼枷胝握n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要用愛和尊重的教學方式方法架起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給學生一定空間,讓他們去發(fā)揮、去展現(xiàn);給學生一份權利,讓他們去選擇、去表達;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去體驗,去創(chuàng)造,努力構建一個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靈性的幸福課堂。
【參考文獻】:
【1】馮義平.讓政治課堂成為打動學生心靈的好地方〔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11上)
【2】吳倩云.幸福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3(8上)
【3】臧小林.幸福教育:思想政治課的新視角〔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4下)
【4】檀傳寶.教師倫理學專題----教育倫理范疇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