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逆向思維的人,思考問題往往好獨辟蹊徑,分析問題常常見解獨到,善于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思維上的逆向,又促使他們品格上的“逆性”、行為上的“逆態(tài)”的形成,成為“逆才”?!澳娌拧倍嗖煌耆欧钌霞壍闹甘荆痪心嘤陬I導上的老皇歷,好在工作中翻新花樣,標新立異。正因為如此,他們有時難免表現得固執(zhí)、自負甚至恃才傲物,難以迎合領導的心理、順從領導的意圖。
有些領導喜歡順從聽話的人,對愛自作主張、好頂撞上級的“逆才”常疏遠之甚至棄而不用,從而導致一大批確有真才實學和發(fā)展?jié)摿Φ馁呤軌阂?、遭排斥、被埋沒。在世界各國爭搶人才的當今時代,這種歧視“逆才”的現象理應得到徹底的改變。
不要以為凡是“逆才”,都屬于對立面,都是有敵意的。殊不知,“逆”中有“敵”,“逆”中亦有“友”?!澳娌拧蔽幢囟际钦x事業(yè)的叛逆者。在許多情況下,能夠傾吐逆耳忠言者,往往正是表里如一、襟懷坦白、才華出眾的能人賢士。唐朝貞觀年間的諫議大夫魏征,就是一個典型剛正不阿的“逆才”。他經常針對唐太宗的缺點和錯誤犯顏直諫,多次讓唐太宗下不來臺。他于貞觀十三年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尖銳地指出唐太宗十個方面的過錯和缺點,令唐太宗非常尷尬??商铺谝恢睂⑽赫髯鳛殡y得的賢士善待之,重用之,甚至于尷尬之后,將《十漸不可終疏》列諸屏風,朝夕瞻視,以作為當朝執(zhí)政的座右銘。正因為有魏征這樣的“逆才”賢相輔佐,唐太宗才坐穩(wěn)皇帝的寶座,使唐王朝有了貞觀盛世的出現。魏征死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嘆息道:“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歿,朕亡一鏡矣!”
一味順從頂頭上司的人,也不一定就與領導者志同道合。順從的背后,不見得不隱藏禍心。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桓公的近臣豎刁為取悅桓公,自宮為閹人,服侍桓公極為周到;易牙為取悅桓公,不惜殺了兒子,做成羹湯獻給桓公;開方為取悅桓公,父母死了也不回家奔喪而臣于桓公。豎刁、易牙和開方對齊桓公可謂順從至極,他們也因此得到了齊桓公的信任和重用??傻鹊烬R桓公年老體邁、臥床不起時,豎刁、易牙和開方三位奸佞之徒一改往日的順從,欺上瞞下,胡作非為,最終釀成齊國內亂。結果,曾先后滅掉三十余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位列五霸之首的齊桓公不僅喪失了霸主地位,還落得“其身被囚,食粥不得,病餓而亡,尸腐蛆生”的悲慘結局。
人們常說“人言可畏”。其實,對領導干部來說,聽不到人言,聽不到群言,特別是聽不到“逆才”的逆耳之言,那更可畏。要成就一番正義的事業(yè),切不可錯待剛正不阿的“逆才”----對他們提出的不同的意見,只要符合實際,只要對改進工作、發(fā)展事業(yè)有利,即使再尖刻、再刺耳,也應認真聽取、虛心接受。他們只要主流不偏、本質不壞,能干事、能干成事,即使不順從領導,頂撞了領導,也應予以理解,也應放手使用甚至重要。在進一步開創(chuàng)改革開發(fā)新局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尤其應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