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千萬別被教科書捆住了手腳!
時間:2015/10/30
您好不好奇,錢理群先生口中的“全新的教學體驗”是何物?
這樣的課堂,出自一位叫做黃玉峰的語文老師——在他的課堂上,學生們閱讀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章,甚至有機會走出課堂,到孔子的故鄉(xiāng)看看,聽聽講座,泡泡書館,看看展覽、賞賞文物,當當記者,編編刊物,寫寫論文,更有專家教授任評委聽他們進行答辯呢!
黃玉峰究竟是誰?他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特級教師、復旦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在他看來,語文應該是“人”的教育,他提倡大語文教學觀,“語文教學,首先要做的是大量積累?!睗M堂灌有什么不可以?關鍵,是灌什么。
如今,經常有老師抱怨,班上的孩子沒有人文素養(yǎng)。黃老師認為,問題恰恰出在“灌”的內容上—— 教語文如果不讓孩子自己讀書,“就好比吃飯,整整十二年,可憐我們的孩子天天在分析研究如何‘吃飯’,可就是沒有真正地吃上幾口,無怪乎到頭來個個面黃肌瘦,營養(yǎng)不良,像個癟三,偶爾有幾個稍稍健壯些,也是得益于課外———自己吃的”。
那么,到底怎么教學?黃老師說:“我的教法沒任何新意,也沒有什么理論,無非是‘精讀’和‘博覽’。如果要說什么流派,那就叫‘歸真反璞派’?!?br /> 教語文如何才能返璞歸真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黃玉峰老師是如何做的!
怎樣讓學生有語感?
學語文,“死記硬背”是基本功
TIPS:誦讀、記憶
教法從根本上講是學法。教是為了學,我的教法沒任何新意,也沒有什么理論,無非是“精讀”和“博覽”。如果要說什么流派,那就叫“歸真反璞派”。正如龔定庵說的“何敢自矜醫(yī)國手,藥方只販古時丹”。
一次公開課上,我只講了5分鐘,其余時間都是讀書,這樣讀,那樣讀,分段讀,整體讀,小組讀,全班讀,真可謂“聽取蛙聲一片”。有些聽課的老師不理解,我說:“這可是真的課啊,你們要聽真課還是假課?”現(xiàn)在有人不負責地把誦讀誣為“死記硬背”加以否定,殊不知,學語文“死記硬背”是基本功?!罢b讀”才能出“語感”。讀書應該是語文課的主要內容。學語文要積累,學語文要練記憶力?!案褂性姇鴼庾匀A”?!八烙浻脖场币人剖嵌?,喋喋不休,故弄玄虛,裝模作樣的分析,不知要好多少倍。
怎樣讓學生對語文有興趣?
站在學生角度,旁征博引,可能才是課堂真正的“主角”
TIPS:大量資源引入課堂
愛因斯坦說,教育就是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之后剩下的東西。多數(shù)人腦海最終剩下的多半不是教科書正本,而是教師的一段引人入勝的“插科”。
我想傳達一種思想:提倡大量積累,以“量”取勝,而且把這放在所有教學方法、理論之首。我認為,課堂上的這種旁征博引,雖然看似是課文的附屬,但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卻可能是真正的“主角”。只有強調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督促下讓學生去積累、去感悟、去運用,才是語文教學的正道,才是真語文。
語文教學的“本”是什么呢?那就是課程標準和依照該標準制定的教材,廣義上來說,也就是我們展示給學生的材料。我一直認為,在積累到一定量的前提下,“教什么”要比“怎么教”更有長遠的意義。養(yǎng)生學家常講一句話: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就是“你有什么樣的飲食,你就是個什么樣的人”,意在強調飲食的重要性。但是人的精神、思想、靈魂的材料,相當多地源自書中,尤其是年輕時在學校所讀的書。從這個意義上講,更應該說:You are what you read,你讀什么樣的書,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怎樣讓學生主動讀書?
老師在使用教材時,或刪,或換,或增,有調整才能拓視野
TIPS:拿到教材,要調整
我自己講《紅樓夢》時,不管是《元妃省親》還是《林黛玉進賈府》,為了引起學生興趣,總有一節(jié)課要講些和課文以外的故事。我會從曹雪芹的爺爺談起。講當年曹家之得寵;講那曹寅長得玉樹臨風,是康熙皇帝的伴讀;講康熙給曹寅的親筆信,在奏折批復中關心曹寅的日常起居;講曹寅的小舅子李煦,講曹李兩家實為一體;講曹寅對金石書畫、詩詞歌賦、醫(yī)道藥物乃至飲食烹飪都有研究……
每次講過這些,學生們都會發(fā)自內心地想讀《紅樓夢》,然后愛上《紅樓夢》。后來在學生討論喜歡林黛玉還是薛寶釵時,說起寶釵為何不愿教香菱學詩,我又借此說了“寶釵撲蝶”的故事??茨菍氣O如何用“金蟬脫殼”之計,把偷聽的事轉嫁到林黛玉頭上,把自己撇清了,保全了自己在下人心中的好形象。這事一講,學生議論紛紛。自然有替林黛玉抱不平的,也有為薛寶釵辯護的。要爭辯自然要有論據(jù),于是自己去讀書,一場爭辯之后,許多人可以如數(shù)家珍地說出第幾回發(fā)生了什么事。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教材無論怎么樣修訂,都不可能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而且由于教學對象、教學條件的不同,以及施教者的差異,標準化的“大鍋飯”只能使學生溫飽,難以達到精細滋養(yǎng)。所以,教師在使用教材時,必須要有一點自己的主張??梢詾槲宜茫饕欢ǖ恼{整,或刪,或換,或增,以便能夠適應學生的實際,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認識,積累更多的思想語言材料。
怎樣讓學生有思想?
不以作者的是非為是非,帶領學生做研究
TIPS:
1、引入多角度資料,讓孩子自己作判斷
2、我讓孩子寫論文
在講屈原和他的《離騷》時,我把千古以來許多人對屈原的評價集合在一起,展示給學生,尤其是展示那些平時不容易看到的資料,看看屈原在歷史上得到的負面的評價,給他們一個沖擊。因為只要認真讀過《離騷》就知道,屈原在大眾心目中的所謂愛國主義詩人形象和他真實的面目是嚴重脫節(jié)的。所以對屈原的人格和他的作品,我采取的處理是不急于下定論。
動輒就問“這句話好在哪里,那樣表達行不行”“這個字好在哪里,換成那個字行不行”。這種思維模式是作者本位,作者說的都是對的,讀者只能無條件地接受。換句話說,學生是跪著在讀書,教師是跪著在教書。
我們就是要讓學生能夠從“一言堂”里解放出來,獲得一種“鳥瞰”的眼光,跳出作者的主觀敘事之外,根據(jù)事實、常識和自己的價值觀來“說三道四”,評議是非。
為了鍛煉孩子的批判性思維,我?guī)ьI他們開展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并不是急著要出什么成果、什么創(chuàng)新,而是借著一個問題的研究來深入地讀書,學會研究問題的基本思路,這才是最重要的。它要能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捕捉信息,篩選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研究能力。
高二下學期,同學們紛紛把上萬字的論文交到我手中時,我激動的心情真是無法形容。十六年前,在由十五位專家教授任評委的我班學生的論文答辯會上,于漪老師深有感觸地說:“這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卞X理群先生寫信給我說:“這是一次全新的教學體驗:這些年,我不知道參加過多少次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研究生’ 的論文答辯,但參加中學生的論文答辯,卻是第一次,而且像這一次這樣竟然引發(fā)了我長久的思考,更是不多見。”
如何讓語文成為“大教育”?
讓學生體驗到人情,語文需要現(xiàn)場感
TIPS:
1、課堂上,我要營造氛圍
2、課堂外,我?guī)W生游現(xiàn)場
學生對人物的興趣和了解的熱情,與心理距離緊密相關,這一點是不言自明的。我注重人的“還原”。補充大量資源就是要把文字反過來還原成“人”,人的需求、歌哭、喜怒,這些直接可以體驗到、觸碰到的人情,才是判斷一切學問的根本。
要營造現(xiàn)場感,最直接的一種手段,莫過于直接進入真正的“現(xiàn)場”。比如到紹興蘭亭去講《蘭亭序》,到黃岡赤壁講《赤壁賦》,到曲阜去講《論語》,將是多么理想。這是我多年來努力爭取的,也一一實現(xiàn)了。誠然,帶學生出門是有風險和負擔的,可能遇到各種安全問題、生活問題、學習問題,都要精心準備,還要爭取家長的放心和理解,爭取經濟上的支持。組織這樣一場活動,殊非易事,但是這樣做的效果也是非同凡響。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教學外延也應有多大。凡有利于學生人文素質提高的,我都嘗試著去做。聽講座,泡書館,看展覽,賞文物,任記者,編刊物,做講演,出??殨?,學篆刻,看戲劇,演小品,逛書市,游天下,凡我能做到的,我盡可能去做。語文教學應是開放性的,語文的課堂是那么廣闊,四十五分鐘和幾本教科書怎能捆住我們的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