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不研”與“研而不教”評析
時間:2015/12/23
乍一看,似乎能研者不能教,能教者不能研,這種現(xiàn)象在很多學校都存在。那么,為什么有的教師善研而不善教,而有的教師只會教不會研呢?
透過“教”與“研”的表象
筆者曾經(jīng)訪談過一些“研究成果”豐碩而教學成績平平的教師。這里所謂的“研究成果”大抵為些許“論文”或幾張課題證書。再翻看他們的論文,又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兩類:一類是脫離教學實際的理論文章,概念、名詞滿天飛;另一類是點滴技法,就事說事,就題說題。在這些教師的“研究成果”中,缺乏對教學經(jīng)驗的提升,對教學中生成問題的反思,更缺乏對問題解決策略的尋求,以及用理論的視角審視自己的教學工作,更遑論提出有推廣價值的理論性成果。
總的來說,這類教師的“研”絕大部分不源于“教”,“研”的目的也不明確。通常大多是為“研”而“研”,隨“研”而“研”。由于忙于“研”,追求“研”的數(shù)量,常常無暇思“教”。因此,這類教師的教研行為實際上屬于假性教研,教學成績當然也不會好。
筆者也曾與多位教學成績好但沒有“研究成果”的教師交流。談起對教學內(nèi)容的處理,他們都能娓娓道來,方法較多。而對于為什么這樣處理最好,卻說不上來。當被問起為什么不進行梳理、總結(jié)、研討并撰寫論文時,他們的回答大多為“研”不是本職工作,或者不知道怎么“研”,有想法寫不出來,抑或是認為“研”見效慢,對提高教學成績作用不大,等等??梢?,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這一部分教師不具備“研”的意識與基本能力。
沒有“研”的意識,只能周而復始地教;沒有“研”的能力,教學經(jīng)驗得不到及時總結(jié)提升?!敖獭倍弧把小?,只能成為熟練的“教書匠”,卻不能成為專家型教師,教學成績提升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小。
不教、不研不是真教研
真正的教研不是教師一個人閉門造車,更不僅僅等同于寫論文。教育案例、教育敘事、教育日志、評課交流、教育課件、反思記錄等,都是教師教研的隱性工作。
“教”者不會“研”,“研”者不善“教”,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一些學校校本教研存在的問題。通過調(diào)研,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學校的教學研究活動存在以下問題:
無序性。學校沒有長期的教學研究規(guī)劃,只是在學期初由教研組制訂一個具體的活動計劃,至于為什么安排這些教研活動則不得而知。集體教研活動的無序?qū)е铝藗€體教研的無序、隨意。
形式單一。多數(shù)教研活動僅僅限于盲目的聽評課,缺乏深入的專題研討、課題研究。即使是理論學習也只是念念、記記,真正內(nèi)化為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內(nèi)容少之又少。
管理松散。首先體現(xiàn)在過程性管理松散。一些學校僅限于對教師的教研活動進行考勤,計入量化考核;一些教師也僅滿足于被動地參與活動,至于效果如何,無從得知。其次是對教研成果的評價不夠科學合理。部分區(qū)縣教科研管理部門對學校或教師個體教科研成果的考核只關(guān)注數(shù)量,不關(guān)注質(zhì)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教師盲目追求論文數(shù)量而忽略其跟教學實際的結(jié)合。
針對性不強。研究的內(nèi)容不是立足于教學為解決問題而研究,為活動而活動,對教學的指導作用不強。教研活動不能針對不同層次教師的需求,千篇一律,“一刀切”。
層次不高。只是就某些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研討,對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研討較少,從經(jīng)驗中進行提升或用理論的視角剖析教學則更少。
“教”與“研”本為一體
研源于教才有活力,教基于研才有生命力。無教之研空洞乏味,無研之教坐井觀天。能教者必能研,善研者才善教,教與研本為一體。而之所以出現(xiàn)“教而不研”或“研而不教”的怪現(xiàn)象,主要源自學校對校本教研管理的疏失。
針對以上問題,學校要想使教者會研,研者善教,要想培育專家型教師,抓好校本教研是關(guān)鍵。這就要求學校要有中長期的教學研究規(guī)劃方案,要有源于教學實踐的研究課題,逐步培養(yǎng)教師進行科學研究的意識和能力,要有豐富多彩的教研活動形式,系統(tǒng)、科學的管理措施和評價手段,要關(guān)注不同層次教師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