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把班級培養(yǎng)成為優(yōu)秀的班集體。班集體是指有明確的奮斗目標、有健全的組織與領導核心、有嚴格的紀律與制度、有正確輿論與優(yōu)良作風、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班級。班集體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具有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行過一項改革實驗:把學生分成六人一組,大家像平常一樣寫報告、考試。唯一不同的是考試結果,全組六人的分數都將和得分最低者相同。設計者原先擔心,學生會抱怨,怕別人拖累自己,沒想到所有人的反應竟然是擔心自己拖累別人。為了不成為“害群之馬”,所有的學生開始一起念書,共同研究;當成績差者需要補考時,全組的人會一起幫助他,表現出團結的精神。麻省理工學院這一改革實驗正是激活了學生之間的互助關系,才收到意想不到的滿意效果。
上述事例反映出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的一個著名的成功公式:
I(個別我)+WE(團體我)=FULLY I(完整的我)
這個公式體現了我們一貫提倡的“集體主義精神”。如今的學生,被優(yōu)越的條件和父母的寵愛所包圍,依賴性較強,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協(xié)調人際關系,缺少互助精神,團體意識淡薄。而在社會分工日益細密的今天,需要具有合作意識的人才。競爭的社會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步入社會所必需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具有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團結互助這一優(yōu)良品質無論對學習還是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在對學生進行的“當你遇到困難時,最先想到誰”的問卷中,45%的學生選擇了朋友或同學,可見伙伴關系在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將上述公式包含的理論引入到班級管理中效果如何呢?我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班級大集體化為小集體的組合,使個體與團體有機地結合,以達到塑造學生“完整的我”的目的,在逐步探索中初步形成“I+WE”管理模式,具體措施如下:
將全班學生按座次分成四人小組,每組學生好、中、差合理搭配。設置日常成績和期終成績兩個分值,按如下公式進行小組評定:
總評分=日常成績(百分制折算)×40%+期終成績(平均分)×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