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人們談“馬”色變的馬加爵殺人案終以馬加爵落網并被判處死刑而告終。但事情并未結束,他留給我們更多的是思考:為什么一個“從小品學兼優(yōu)”的可造之才會淪落為殺人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能做些什么?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當我們帶著學生穿越文學殿堂,遨游數學王國,探索宇宙奧妙時,有一點我們不能忘記:學生的素質要全面發(fā)展,還要教給他做人的道德底線、基本的智慧知識、基本的審美能力以及勞動能力和保護自我的能力。
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的美好情感時,還要教他懂得明辨是非;我們在讓他品嘗喜的甘甜時,還要讓他知道憂的必然;我們在培養(yǎng)他善良、同情、寬容之心時,還應培養(yǎng)他弘揚正氣與勇敢的精神。只有敢愛敢恨、有喜有憂,具有憂患意識與奮起精神的學生才是一個人性健康發(fā)展的健全的人。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健康發(fā)展,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今天借此機會與各位班主任老師交流一下平時的做法,也希望得到各位老師的幫助。
一、在活動中學會辨別是非與善惡 教育的根本在樹人,在于喚醒學生的責任心和愛心。要先教孩子做人,再教孩子學知。自育課是孩子們展示自己的一個很好的舞臺。每一周的自育課活動,他們都提前一周做好準備,自選主持人,自訂主題,就身邊發(fā)生的一些事情以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都作為他們討論的對象。如:“七色校園,友情呼喚”、“網絡危害知多少”、“無底深淵,社會惡性——偷竊”、“凈潔陋習,我們一起成長”等等。 每一期的主持人都經過了精心的準備,有的還分成了幾個環(huán)節(jié),如:打開心結,暢所欲言,角色互換,實話實說,心靈感動,真誠祝福等等。有的主持人還準備了道具,排練了小品------ 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看不到“你們要------”“你們應該-------”“你們必須------”的強制與灌輸的痕跡,也沒有圍繞主題“高談闊論”的虛假,只是學生就事論事,就事悟理,就事生情。學生經歷了“安全——快活——同樂”的心路歷程,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明辨是非、分清善惡的能力。
二、在小組競爭中體驗成功與自信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什么是優(yōu)生?什么是差生?無非是習相遠罷了。要知道,在被“鄙視”的學生中就有愛因斯坦,在被“譏笑”的學生中就有牛頓,在“不屑一顧”的學生中就有達芬奇。事實上,任何一個學生都有他善良、可愛的一面,內心深處都有被人認可、被人欣賞的需要,包括那些學習和行為習慣都很差的學生,他們也渴望與別人分享成功的快樂。胡兆芬老師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小組管理加分制可以幫助每一個學生體現自己的價值:喜歡語文的同學因為背誦、默寫好而加分;喜歡數學的同學因為做題、過關快而加分;喜歡英語的同學因為聽寫、背書多而加分;還有愛勞動的同學因為清潔衛(wèi)生做得好而加分;作業(yè)被評為優(yōu)的加分,做好人好事的加分,敢于同壞人壞事作斗爭的也加分------通過加分不斷地給他們鼓勵,在班中形成一種安全而又緊張的競爭氛圍。當然,在給學生加分的同時,還有相應的扣分。適當的扣分對學生的行為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有利于他們對不良行為習慣的判別,并達到有效抑制、及時改正的目的。如打架、偷竊、抄作業(yè)、不講衛(wèi)生等一切不良行為都屬于扣分的范圍。每個學生的好勝心都很強,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方式為小組加分,誰也不愿意拖小組的后腿,成為小組的“罪人”。
所以,他們在校的表現,受到發(fā)自內心原始動力的支配,呈現出積極狀態(tài)。我常常對一些學習熱情高,有正義感的同學大加贊賞,在班上表揚加分,形成榜樣示范。學生們?yōu)榱思拥礁嗟姆謹担匀粫幸庾R的模仿學習,漸漸的,學生有意識的行為會轉化成自覺的無意識行為,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生活習慣。而且在此過程中,每一個學生(包括我們認為很差的學生)都能通過加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到“我也能為小組加分”的自豪與成就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從而也使他們更愛他們的班級,更愛他們的學校。
三、在交流與溝通中感受愛心每一個人都會犯錯誤,更不用說十幾歲的中學生。而且很多時候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做錯了,這就需要我們通過適當的方式告訴他們,是惡狠狠地把他們批一通,不分清紅皂白地發(fā)一頓脾氣,還是采用其他方式呢?這就需要溝通。毋庸置疑,我們所有的老師都是愛學生的,我以前一直認為對學生的愛應該表現在行動中,無需說出來,總有一天學生會理解的??晌椰F在不這么認為了,天下哪位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哪位教師不想自己的學生健康成長?可孩子們真的理解嗎?能真正體會大人用心的有幾個?這是因為缺乏溝通與了解。學生渴望教師的愛,只有當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的善意和愛心,才樂意聽從老師的教誨。我們常常會因學生獲得好的成績而開懷大笑,會因學生的困難痛苦而焦灼不安,會因”恨鐵不成鋼“而大發(fā)脾氣、嚴厲批評,這都源于對學生的愛。但學生年齡小、閱歷淺,不可能理解老師的用心,有的還會認為老師故意為難他,從而產生對抗情緒。如果這時能明明白白地告訴學生此時此刻我們內心的感受,我相信他們會理解老師的用心,真切地感受到老師的愛,從而產生積極的教育效果。我從不對犯錯誤的學生橫加指責,他們聽到的是“你們的表現讓我心里很難受””“對此我有一點失望”“我很難過”等等來自我內心的感受。學生掌握了明辨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在相互監(jiān)督、鼓勵中會形成很強的凝聚力和積極向上的品質,會促進學生包括學習成績在內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從而使所在班級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充滿活力的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