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教育主張應(yīng)當“接地氣”
時間:2016/2/2
其實也不難理解,年輕教師的教育觀點之所以不太成熟,是因為受到年齡、閱歷和見識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他們有的聽到某一位名家說的某一句話,看到某一本書上的某一個觀點,恰好與自己的一些想法產(chǎn)生共鳴,于是就信手捏來并堪稱是自己的教育主張;有的是思考某一段經(jīng)歷或者某一事件,從而對教育迸發(fā)出一些觀點和看法;還有的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有一些感悟和啟發(fā),便把它們“提煉”為個人的教育主張。
學校教育鼓勵創(chuàng)新、探索和超越,提倡“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教師能夠從工作實踐中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張,這是一件好事。誠如臺灣學者黃武雄教授所說:“教育者應(yīng)該幫助孩子們經(jīng)營未來的世界,而不是在復制我們的過去”。教師在工作中應(yīng)當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實踐,敢于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張。但必須指出的是,教師如果認定了某一觀點便不顧客觀實際,盲目自信,沉陷于自己的教育主張中不能自拔,甚至于看不慣周圍教師的一些教育行為,則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凡事應(yīng)當講究實際,教師的教育主張若是離開了實際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曾經(jīng)在一次教育研討會上,一位教育同行向我津津樂道他的“某某教學法”,并自詡為他的首創(chuàng),但當筆者問及該“教學法”提出的背景、有哪些實踐經(jīng)驗、已經(jīng)取得哪些成果等問題時,他卻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形成教育主張不能靠教師自己在那兒閉門造車,沒有立足實際,脫離了教育實踐,就不可能有什么教育主張。
話說回來,遇到提出的教育主張不適合當前學校教育土壤,或是與學校推行的一些舉措發(fā)生碰撞的情況,教師既不必消極看待和應(yīng)對,也不要一意孤行推行個人主張,要在工作中學會變通。比如,有專家提出反對“人與人爭”、提倡“人與事爭”的教育觀點,但在舉國上下“評比”與“競爭”氛圍濃厚的情況下,不是教師個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因此,倘若有教師也持著類似的教育觀點,不妨變通評比和競爭機制,引導學生拿自己今天的成績和昨天的進行對比。如此一來,既不違背自己的主張,也不違背上級有關(guān)部門和學校的決策。
總之,筆者認為,只要堅持認真做一件事,即使不能成為專家,也可能成為這一領(lǐng)域的行家。教師長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每位教師都可以根據(jù)實際大膽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張,都有可能成為教育的思想者。但教育主張不是人云亦云,不是想當然、拍腦袋。教師提出的教育主張應(yīng)當“接地氣”,應(yīng)當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合乎教育學和心理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