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中如何滲透情感教育
時間:2016/2/22
【關鍵詞】班級管理;情感教育;滲透
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負責全班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工作,是班級管理的最主要人物,而班級管理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情感對人的社會行為起著積極或消極的作用,是人的情感生活中的主導因素,更應該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視。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如何進行情感的滲透是帶好班級的關鍵?!耙郧橛耸且环N美德”,以“情”感之,以“情”動之,是現(xiàn)代教育的技巧。
一、尊重學生,把學生當“人”管
學生們渴求獨立,希望得到尊重和社會承認,好勝心強是他們自我意識的主要特點。因此,應該尊重學生,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指導思想。以人為本是現(xiàn)代管理的核心,在學生的教育管理的過程中,這一點就顯得尤為重要。要運用管理心理學和經(jīng)濟組織行為學的理論,指導、研究學生行為內(nèi)在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及行為外在的表現(xiàn)規(guī)律,把握學生的心理需要、動機與行為三者之間的關系,轉(zhuǎn)變學生教育管理的觀念,變忽視人的作用為重視人的作用,變以“事”為中心為以“人”為中心。
我們知道,管理學生與管理物質(zhì)是有根本區(qū)別的;物質(zhì)管理者的工作對象是沒有生命、沒有思想的自然物體,因此,對物質(zhì)管理者的要求就是強調(diào)一個“勤”字,即管理要以“勤”為先;而學校學生管理工作者的對象是“人”,是正處于青春發(fā)育期,思想活躍,且因心理與生理發(fā)展不平衡而矛盾沖突發(fā)生最多時期的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主觀能動性有認識傾向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對學生教育管理的要求就是在工作中要突出一個“情”字,即管理工作要以“情”為重。在進行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時,“尊重、信任、理解、支持、嚴格要求”是應該時時遵循的準則。無論是面對比較先進的學生,還是接觸相對比較落后的學生,甚至是在批評教育犯錯誤的學生時,我們都應該把尊重他們,維護他們的人格尊嚴放在第一位。但在實際教育管理中,時有發(fā)生不尊重學生的人格,體罰學生和變相體罰學生,特別是叫學生跪,嚴重侮辱學生人格的情況。我記得在讀小學時老師告訴我:寧可站著死,不可跪著生。這種人格精神,影響著我的一生,我一輩子從沒有向別人跪過,在教學十幾年中,也沒有叫學生跪過。我一樣向?qū)W生傳承我小學老師的這種人格精神,我從來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一直尊重我。在進行學生教育管理過程中,要多尊重、多理解、多親近學生,把學生當作自己 的子女、親人,要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要“灑向?qū)W生都是愛”。使學生在教育、管理的過程中,處處感到關愛,體會到支持和幫助,產(chǎn)生認同感、歸屬感,并感受到關愛,體會到自身價值的存在。這樣,就有利于于消除管理者與管理者之間的心理誤區(qū)和心理隔閡。
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寓“情”于學生教育管理中
要做好學生教育管理工作,除了要有嚴格、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和法紀的“強制約束”之外,還必須注意要以感情為基礎,建立融洽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然而,有許多學生教育管理者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往往片面強調(diào)了“理”而忽略了“情”。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時,有意無意、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居高臨下”的神態(tài),動輒簡單、粗暴、過急地責備一番,訓斥一通;甚至“以罰代管、以罰代教”。這種教育管理方式,由于缺乏情感基礎,只能管得了事,管不了人,即使管得了人,也管不了心,能管得的表面,卻管不了長久。這種沒有感情基礎,缺乏感情交流的學生教育工作者,就像單純依靠筑堤防水一樣,險象環(huán)生,堵不勝堵;只有真正把學生當成“人”,注意與他們交流,尤其是心理交流,并與他們平等交流,并與他們平等相處,才能將“理”通過“情”在心靈內(nèi)化,才能轉(zhuǎn)化為符合現(xiàn)在社會要求的思想和行為。
三、鼓勵學生,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情感具有動力性。學生教育管理中情感因素,視之無形,聞之有聲,但是卻能產(chǎn)生一種巨大的,無形的教育力量。這種力量能見微知著、防微杜漸、防范與未然;這種力量,能激揚先進、鞭策后進;這種力量,隨“情”潛入人心,“育人”細而無聲。久而久之,在教育管理工作者正確言行的規(guī)范、高尚思想的熏陶和正確人生觀的引導下,會使有缺點和犯錯誤的學生幡然醒悟,改正自己的行為。一個有經(jīng)驗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應該經(jīng)常研究學生情緒情感變化的規(guī)律,善于把握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性格的學生情緒情感反映的特點,抓住學生成長過程中正向積極情感的“生長點”、“興奮點”利用輿論宣傳手段,不失時機的贊揚學生,用真摯的語言、表情,用生動典型的事例,培養(yǎng)、激發(fā)、調(diào)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當發(fā)現(xiàn)學生不良行為時,教育管理工作者應該發(fā)揮情感的感染動能,及時進行善意地嚴肅地批評教育,使之產(chǎn)生內(nèi)疚、自愧、羞恥的情感體驗,抑制和消除、克服消極的情感反映,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感與情操。
當然,我們講在教育管理學生的過程中,要重視情感因素,但是,決不是講在管理過程中要用情感去帶其他的必要教育手段,更不片面地認為可以用與學生個人的情感厚薄來決定管理的力度。如若那樣,視個人之間的情感厚薄深淺來決定一切,必然使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充滿庸俗的市儈氣息,管理工作也必然不會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只有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滲透情感因素,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情理相融,我們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才會更有力度、效果,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四、提高學生心理素質(zhì),加強情感教育
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行為是個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學生的情感活動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和強化。情境即個體所處的一種具有“個性化涵義”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它能喚起和激發(fā)人的某些重要情感,并在不知不覺中使某些情感體驗得到強化。作為學生工作者,在實施情感教育過程中,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創(chuàng)設集體信任的情境,可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感,如讓學生擔任某種活動角色,在角色情境暗示下,學生能獲得新的角色體驗。創(chuàng)設成功情境,常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自我情感。學生從自己所感受到的成功、關心、愛護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成關心他人、對人友愛、助人為樂、團結(jié)互助等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zhì)。一個人對人生的態(tài)度,對集體、他人、社會的情感等,往往同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密切相關。有的學生對人生感到彷徨、苦悶,對他人冷漠,不會與人交往等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沒有接受有效的情感教育,缺乏情感的交融和呼應,不能在人與人的相處中切實地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自然也包括教師的關心和愛護。可見,情感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生個性的發(fā)展,也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