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性一级在线观看_国产国拍亚洲精品永久在线_亚洲国产空姐精品视频中文字幕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fā)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yōu)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shù)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他們憑什么成為教育家

時間:2014/2/19

早在1919年, 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第一流教育家” 的命題。針對常見的“政客的教育家”、“書生的教育家”、“經驗的教育家” 這3種類型, 陶行知認為一流的教育家才是最高尚的。時隔90多年, 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 溫家寶總理多次提出“要培養(yǎng)一支德才兼?zhèn)涞慕處熽犖椋?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造就杰出的教育家,是時代的呼喚, 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是我國教育事業(yè)中長期發(fā)展的戰(zhàn)略目標和任務之一。

什么是一流的杰出的教育家? 教育家是如何自主成長、脫穎而出的? 如何造就一流的杰出的教育家? 重溫著名教育家成長軌跡和成功故事,回眸他們的教育實驗和改革實踐, 追尋他們成功的規(guī)律和特點, 無疑會對我們有重要的啟迪。

———杜威與“杜威學校” 。杜威(1859-1952), 是美國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在對傳統(tǒng)教育批判及教育實驗的基礎上,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會”, 做中學等一系列的教育觀點, 形成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他強調教育重心應是兒童,而不是教科書, 不是教師,這被學術界稱之為“哥白尼式的革命”。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 是杜威教育理論的實驗室,因是杜威創(chuàng)辦, 也被稱之為“杜威學?!薄6磐蛉藫涡iL, 揚(F.Young)擔任教學監(jiān)督, 杜威的孩子也曾在實驗學校學習。杜威在學校中主要進行了學校組織與管理改革實驗、課程教學改革實驗、教師管理與師生關系的改革實驗等。在組織與管理上,杜威的目標是把學校建設成為小型的、民主合作的社會,并進行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實踐。

———陶行知與曉莊鄉(xiāng)村師范學校。陶行知(1891-1946), 我國現(xiàn)代偉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實踐活動,大體上可分為3個階段:1917年-1925年為第一階段, 以倡導平民教育為主線。1926年-1933年為第二階段, 以推行鄉(xiāng)村教育為主線。第三個階段是1933年至1946年陶行知先生逝世。這一階段以民主教育為主線。創(chuàng)辦曉莊鄉(xiāng)村師范學校, 是陶行知先生追求新教育理想, 實踐生活教育思想的開拓性舉措, 在中國乃至世界教育史上譜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陶行知認為,過去的“中國鄉(xiāng)村教育之所以沒有成效, 是因為教育與農業(yè)都是各干各的不相聞問”, “所以第一要教育與農業(yè)攜手”?;谶@樣的認識, 他將老山改為勞山, 將小莊改為曉莊,取勞力上勞心, 日出而作之意, 曉莊是破曉的晨曦,是中國鄉(xiāng)村的新生命。

———蘇霍姆林斯基與帕夫雷什中學?;ァぐⅰぬK霍姆林斯基(1918-1970) 是蘇聯(lián)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在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蘇霍姆林斯基身負重傷。傷愈后作為殘廢軍人復員到地方從事教育工作。他在一所集體農莊十年制學?!练蚶资仓袑W任教23年, 直到1970年去世為止, 先后擔任教師、教務主任、中學校長。一度擔任亞努英里埃斯基地區(qū)教育局長后辭職又回到學校。蘇霍姆林斯基以帕夫雷什中學為實驗基地,實踐“自己的教育信念”, 形成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思想體系。他幾十年如一日, 從來沒有脫離教育教學實踐, 提出了3個口號: 到教師中去! 到學生中去! 到課堂中去!蘇霍姆林斯基以帕夫雷什中學為教育研究基地, 為實踐他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 進行了長達23年的“教育實驗”。

啟示之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

什么是教育家? 這是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杜威、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的成功個案給我們的啟示是,教育家首先是教育改革家,是教育改革的領軍人物,是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幟,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兒。教育家要有創(chuàng)見、有貢獻、有作為、有造詣、有影響,但是,作為教育家最本質的特征是,他們始終是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引領教育改革的潮流。杜威是這樣,陶行知是這樣,蘇霍姆林斯基同樣如此。他們對教育的本質、教育的價值,教育的功能有深刻的認識,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敢于與舊教育、與陳腐落后的傳統(tǒng)教育決裂,并從本國、本地、本校實際出發(fā), 系統(tǒng)地提出獨樹一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 他們勇于實踐,勇于實驗,在實踐、實驗過程中, 踐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使之不斷豐富、完善, 他們著書立說,自成一家, 堅持不懈地宣傳自己的教育主張, 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認同, 接納并以此指導教育實踐;他們有獨立的個性人格, 不隨波逐流, 不人云亦云, 不畏懼退縮, 堅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 絕不半途而廢。今天, 有志于教育事業(yè)的廣大校長和教師, 學習杜威,學習陶行知, 學習蘇霍姆林斯基, 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他們勇于實踐、勇于改革、勇于實驗的品格和精神, 敢于和應試教育決裂, 努力探索具有時代特征的, 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為他們幸福人生奠基, 為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作出貢獻。

啟示之二:教育家不是培養(yǎng)的,而是一個自主發(fā)展過程

教育家成長, 當然需要外部家庭因素、環(huán)境因素、教育因素、機遇等的支持, 但是歸根到底它是自身內部矛盾運動的結果。杜威、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三位教育家成長的外部環(huán)境并不優(yōu)越,他們卻能善于轉化外部不利成長的因素,在逆境中奮起,在逆境中發(fā)展。任何一位教育家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 是具有主體性、能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的個體。他們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其他任何組織、任何個人不可替代的, 也是不可復制的,他們是自己發(fā)展自己、自己戰(zhàn)勝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教育家的成長, 需要外部的力量, 需要接受教育、接受培訓, 但是, 教育家絕不是外部力量可以造就的, 也絕不是培養(yǎng)、培訓出來的。如果企圖通過這樣或那樣的培養(yǎng)工程來造就一批教育家的話,那就違背了教育家成長的必然規(guī)律。古今中外,沒有一位教育家是培養(yǎng)、培訓出來的。當然, 我們并不否定外部教育因素的作用。教育家的成長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活動, 它是個人的社會互動、個人與組織、團隊的互動、個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因此,全社會、整個教育系統(tǒng)都應為教育家成長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和條件, 發(fā)揮社會力量、教育力量, 促使他們脫穎而出, 激勵他們更快更好的發(fā)展。為他們提供發(fā)展的平臺, 促進他們將可能性因素轉化為現(xiàn)實性因素。同時,也必須認識到外部因素的作用, 僅僅是一種可能性、條件性因素, 若要使這種因素轉化, 還需要教育家主體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

啟示之三:教育實驗是教育家成長的“轉角石”

三位著名教育家共同之處是, 堅持不懈地進行教育實驗和教育研究。正是在教育實驗中, 他們提出了新的教育理論, 驗證并豐富發(fā)展自己的教育理論,從而推動教育實踐,指導教育實踐。與此同時教育家自身也得到升華和發(fā)展。他們在教育實驗過程中, 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和方法, 提出并發(fā)展自己的教育思想。杜威創(chuàng)辦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在長達8年的教育實驗中,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等教育觀點。陶行知在創(chuàng)辦曉莊鄉(xiāng)村師范學校,育才學校,新安小學,社會大學過程中,對杜威的教育觀點進行了一番改造,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 等教育主張, 并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平民教育、鄉(xiāng)村教育、民主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等思想, 形成陶行知教育思想體系。蘇霍姆林斯基正是在帕夫雷什中學長達23年的教育實驗中,邊工作, 邊研究, 形成了他個性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論。愛因斯坦對伽利略發(fā)明的自然科學實驗方法給予很高評價。他說, “從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方法轉變到伽利略的思想方法,這種轉變成為科學基礎的最重要的一塊轉角石。” 同樣, 教育實驗促進了教育科學的發(fā)展, 是教育科學發(fā)展的“轉角石”,也是教育家成長的“轉角石”。

啟示之四:抗拒誘惑, 寧靜致遠,走自己正確的道路

教育家成長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長期的過程。他們始終堅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 耐得寂寞,孜孜以求, 絕不輕言放棄; 他們拒絕浮躁和誘惑, 把名利視為身外之物, 堅定不移地朝著既定目標前進; 他們絕不輕信盲從, 不跪倒在經典和權威面前, 不唯書, 不唯上,敢于質疑, 挑戰(zhàn)已有的結論和觀點; 他們能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 堅持平和積極的心態(tài), 超越時代, 超越社會, 超越自我,走自己正確的道路。杜威是這樣, 陶行知是這樣,蘇霍姆林斯基同樣如此。陶行知說, “捧著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 ; “千教萬教, 教人求真; 千學萬學, 學做真人”, 早在1913年, 他就自勉并勉勵同學,要“及早努力, 百折不回,在心中建立真主宰, 以防閑偽魔。” 在1946年4月, 即他逝世前不久他還強調說:“第一流的教授具有兩種要素: 一、有真知灼見; 二、肯說真話,敢駁假話, 不說謊話。” 尤為可貴的是, 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 陶行知精辟地論述了追求真理和參加社會革命之間的關系。他說, “學問不論新舊, 只要是追求真理, 勇于革命之精神符合。若以學問做買賣,則無論新舊, 都有做漢奸之可能?!?“一個人在學問上追求真理, 則在革命上能殺身成仁。” 他教育學生做“人中人”, 不做“人上人”, 把“人中人” 作為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也是陶行知先生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目標。正如愛因斯坦所說, “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尚怎樣,人總是可以憑著自己高尚的品質, 超越時代和社會, 走自己正確的路?,F(xiàn)在很多人為了車子、房子等物質的東西奔命, 但還是有不少人不去追求物質的東西,他們追求理想和真理, 得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靜?!?教育家不正是這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