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手掌柜”李希貴被學生們稱為“貴爺”。
如校長貴爺所愿,學生“接管”了校園,大部分時候校長的權力被“架空”了。連美國大使、法國大使到學校訪問也一律由學生出面,從接待、翻譯、主持到回訪都是學生自行組織。每當這種場合,“貴爺”能做的只是坐在臺下不時鼓幾下掌。
2012年3月14日那天,北京市知名學校的校長以及國外的教育專家,云集于貴爺麾下的北京市海淀區(qū)十一學校。貴爺和他的老師們向同行們介紹了一上午該校課程改革的經(jīng)驗,前來旁聽的美國密西根州牛津?qū)W區(qū)教育局局長比爾聽得驚奇:“你現(xiàn)在進行的改革,連美國很多學校都不敢,你怎么敢???”
五年前,李希貴辭掉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質(zhì)量檢測中心主任的職位,回歸校園又一次當起校長,將十一學校開展的課改更推進了一步。更加深刻的變革是展開面向全校的民主化嘗試,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如今十一學校的升學率和高分學生人數(shù)穩(wěn)居北京市前列。2011年高中畢業(yè)生中有50名學生被世界一流大學錄取。
投票說了算
退休的媒體人李建平已經(jīng)跟蹤觀察貴爺和他的十一學校兩年了。
給李建平印象最深的,是十一學校高三畢業(yè)典禮上的那一幕。臺上校長李希貴給六百多名高三畢業(yè)生逐個發(fā)證書,臺下任課老師排成兩排,夾道和學生們握手擁抱。老師、學生和家長都在哭,場面溫暖而幸福。
這讓李建平感到十分驚訝。在2007年退休前,她曾經(jīng)花了八年時間跟蹤教育部的第八次課程改革,從新課程研制、試驗到開展,她都在全國各地實地觀察。在漫長的職業(yè)生涯里她見過太多的畢業(yè)典禮,更多時候她看到的不是惜別,而是長期壓抑后的釋放。
有一次她在網(wǎng)上看到一個視頻,剛剛高考完的學生們把書本和試卷從教學樓上紛紛往下扔,漫天紙張像飄起大雪。當時李建平眼淚就掉了下來。
“我不得不想這么一個問題——每個早晨,全中國有1200萬的中小學老師走進教室,有2億的學生坐在那里等待上課,他們當中有幾個內(nèi)心是快樂的?”
這次畢業(yè)典禮之后,李建平開始跟蹤了解這所學校的改革情況,試圖找出學生熱愛這所學校的原因。
她發(fā)現(xiàn)這所學校的學生有想法,有充分的發(fā)言權。很多事情學生說了可以算數(shù)。
十一學校有五間食堂,由三個公司承包,每年需要接受一次全體學生投票,末位公司將被淘汰。
2010年,學校的每間教室都配備了三臺電腦??茖W實驗班的王篤年老師擔心學生隨意上網(wǎng)、玩游戲,于是提議自習時不能使用電腦。對王老師提出的這項建議,一樣需要全班同學討論之后集體投票表決。最終30個學生里只有2票贊成。
這樣的表決結(jié)果出乎王篤年意料,但他表示尊重這樣的投票結(jié)果。
這個學校平等對話、民主協(xié)商的氛圍得益于李希貴的思路。早在1995年,李希貴還在山東高密一中擔任校長時,就提出了“建設民主校園”的主題詞。當時正是學校學習企業(yè)“廠長負責制”如火如荼的時候,“校長負責制”被喊得最響亮的時候,整合權力和顯示權力在好多校園里生機勃勃。而李希貴卻反其道而行之,讓教師代表大會決定工資方案,甚至擁有罷免校長的權力。
“我們最終追求的是民主社會、民主生活。如果我們過程不民主,培養(yǎng)的孩子就不民主。如果這些孩子不民主,未來的社會就稱不上民主社會?!?
有一次,在每天例行的校長與學生共進午餐時,兩名學生當著校長的面產(chǎn)生了爭論,一位男同學抱怨學校每天規(guī)定的睡覺時間太早,另一名女生認為時間太晚。于是李希貴就讓兩名學生先做調(diào)查研究,拿出解決方案。
學生回去后果然就開展了全校范圍的問卷調(diào)查、深度訪談,在經(jīng)歷了四個月的全面普查之后,學生拿出一份建議書提議分層睡覺,×點之前睡的住在一個樓層,×點睡的住另一個樓,×點睡的住×樓。每學期還有×次調(diào)整機會。這項建議隨即付諸實施。
而在教師層面,民主同樣具有重要價值。每年8月28日,是校長信任投票日,由全體教職工代表進行不記名投票,當場統(tǒng)計,公布票數(shù),校長信任票如果低于確定的比例,校長必須辭職。
大到彈劾校長、修改學校規(guī)章,小到學校里面道路的命名,都需要提交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再進行無記名投票表決。
辭官
李希貴說話帶著一些山東口音,語速遲緩,不時的微笑像是對過于的嚴肅的有益調(diào)劑。與其他的教育制度改革者相比,李希貴辦事更加務實、耐心。
1997年到2006年,李希貴在山東歷任高密一中校長、市教委主任和濰坊市教育局局長。1999年,在高密縣教委主任任上,李希貴實施過一項改革——他試圖取消校長行政級別。但當時存在人事制度上的障礙,李希貴于是在脫不掉“黃馬褂”的情況下,給校長戴上了“新帽子”,開始實行職級制,校長們的工資開始差異化。
時隔5年之后,李希貴升任市教委主任,時機成熟才終于進一步地完成了“取消行政級別”的改革。處理方式依然漂亮,以前校長的級別不取消,只是把門關上,新任的校長從此不再是一級官員。
“在一場變革里面我們的原則是鼓勵先進,允許落后。當我們允許落后的時候這種抱怨就不會爆發(fā),就不會變成一種力量,因為我們允許你落后,所以變革盡量是從前面帶著走,而不要從后面推著,這是一個重要原則?!焙髞碓谝淮谓涣鲿h上,李希貴提到。觀察其改革路徑,這一原則總能被巧妙貫徹。
2006年,李希貴被任命為教育部基礎教育質(zhì)量檢測中心主任,僅僅過了一年,就辭官不做,進入北京十一學校,開始新的改革試驗。 “離開一線,很多人認為我的想法太過理想化。但是如果中國有一批學校先試先行,去實踐理想,對中國的教育一定會帶來巨大的改變”。
離開教育部,李希貴“所圖者大”,實際上他希望能夠通過課程改革改變中國近百年來的學校形態(tài)。
“行政班主體的班級授課制進入中國一百多年,從工業(yè)化時代到信息化時代都沒有變化,已經(jīng)遠遠脫離社會發(fā)展的社會形態(tài)。它只能把不一樣的學生變一樣了,而社會需要的是不一樣的孩子?!?
每個人自己的課表
為了降低改革風險,李希貴花了兩年時間研究行動綱要,花了三年的時間準備課程改革,“在這個過程里面我們排查了所有的風險,比如下午的課程改革我們排除了160多種風險,把這些風險進行了一一管理?!?
2011年3月14日這一天的交流會議上,比爾的問題直指以往這類改革通常的危險所在——分數(shù)怎么辦?在中國的任何教育改革都無法回避高考的壓力。而在比爾的經(jīng)驗里,即使在美國,一些校長也依然需要從分數(shù)上體現(xiàn)他的成就。
這是一個李希貴需要在不同場合不斷回答的問題,也是中學教育改革長期之困。
現(xiàn)在的十一學校,學生自行選課。比如數(shù)學由易到難分為1至5等,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水平自行選擇。最易的數(shù)學1適合今后大學里讀文科專業(yè)的學生選修,最難的數(shù)學5則將涉及大學微積分的知識,是為以后攻讀數(shù)學系的學生開設。
教室逐漸功能化,有專門的生物教室、語文教室和化學教室。把13個行政班的學生分散到28個功能教室上課,上哪個課學生就去哪個教室,也就是實施所謂走班制,這更接近于大學的上課方式。傳統(tǒng)行政概念上的班級已經(jīng)十分模糊。
而老師們的辦公桌也直接設置在這些功能教室里。
這項改革一開始幾乎是李希貴一人硬性推著走?!耙婚_始我特別不同意。因為可想而知這種管理帶來的難度。”高一級部主任于振麗說。
十一學校的老師大多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學能手,特級教師就有22名。在多年教學過程中已經(jīng)有了一套成型的經(jīng)驗。班級消失之后,班主任也顯得力不從心,因為學生走班上課、分散自習之后,班主任就找不到自己的學生了。
于是學校的導師制改革也順應推出了。學生可以選擇自己的導師,建立起更緊密的對應關系。
長期在十一學校進行觀察的李建平說:“正是由于課程改革,引發(fā)了教室功能改變,原來行政班級的模糊,于是又有了導師制等一系列改革,層層倒逼,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
英語老師侯敏華說:“以前走到班里面孩子們做的事情特別雷同,一個化學老師發(fā)卷子,所有的學生都在做化學卷子。很多的問題在集體的層面解決了??墒乾F(xiàn)在每個孩子做的都不一樣,溝通工作的量猛然增加了。我們只能開始引導學生自主成長的溝通能力,這樣的工作對班主任是非常有挑戰(zhàn)的?!?
對該校有長期觀察的《中國教育報》資深記者李耀明解讀說:“十一學校的十和一,如果我們視為數(shù)學里面的‘+’和‘-’,恰好對應了李希貴課程改革的變化,老師們的工作量增加了,而學生的負擔減少了?!?
在一次和校外人士的交流會上,侯敏華拿李希貴校長一邊開涮一邊倒苦水:“拜我們校長所賜,我現(xiàn)在是從教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當中最艱苦的一段時間,甚至是比我剛上班的時候還要艱苦?!?
以高一(3)班的曲錚同學周二的課表為例:7點30到8點,在行政班上早讀,內(nèi)容安排為復習語文。8點到11點30在英語功能教室上自習,內(nèi)容安排為背誦托福單詞,讀英文原版書。1點30到2點,午休時間,讀課外書,保證每天的閱讀量。2點到4點10,一天最困的時候則被他自己安排為學習最感興趣的化學。
而他的同桌的課表就跟他截然不同,由于他希望在大學能夠到美國學習,所以在大部分時間都用來提升英語方面的能力,背單詞和讀英文原版書。這樣學校里幾乎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課表。
“中西方教育最大的不同是西方的孩子他內(nèi)心基本上都有一個屬于他自己的發(fā)動機?!崩钕YF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給學生們裝上自己的發(fā)動機,自行管理,自行驅(qū)動:“高考是一個自然的結(jié)果,只是幫助學生走過這個門檻。順便要把高考考好,更關鍵的是明確未來的職業(yè)目標和方向?!?
“首先學會責任感”
在2007年接手北京市十一學校之后,李希貴步調(diào)沉穩(wěn),悶頭課改。外地邀請分享課程改革經(jīng)驗大部分被他拒絕了,因為改革方案還未經(jīng)過一整輪的實驗。
“李希貴在山東就是一個名人,到十一中學的頭兩年沒有什么動靜,這兩年他在思考,謀定后動,一點都不狂躁。現(xiàn)在我們看到他的改革環(huán)環(huán)相扣,是一個系統(tǒng)的成果?!北本┦薪炭圃焊痹洪L方中雄曾經(jīng)評價說。
現(xiàn)在的十一中學課改初見成果。最大的改變是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極大提高了。
這方面侯敏華深有體會。有的時候?qū)W生會在他的辦公桌上留紙條,預約老師聊一聊學生本人這段時間的規(guī)劃。更有學生提議和老師一塊兒看一本書,“我們在一起討論一下”。
秦建云老師的每一屆高三畢業(yè)生,都會結(jié)合自己三年學習物理的經(jīng)驗得失,集體編寫一本物理教材,留給自己的學弟學妹們使用。
李希貴說:“我希望這個學校的學生學會對自己和對別人的責任。馬丁·路德·金、曼德拉為什么偉大?是因為責任。中西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
李希貴的改革已經(jīng)吸引越來越多的觀察者的到來。教育領域長期的觀察者李茂曾經(jīng)在《中國教師報》“海外”版做過多年編譯,關注了不少當代美國名師,他現(xiàn)在和李建平一樣,長期在這所學校進行貼身觀察。
在李茂的一本書中曾經(jīng)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當我們期盼中國的比爾·蓋茨時,我們能期盼中國的艾斯奎斯、比格勒、卡姆拉斯和梅耶爾(均為美國當代教育家)嗎?”
這個問題將會由中國教育界給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