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愈的閱讀理論看當今語文教學
時間:2014/3/31
一、韓愈的閱讀理論
1.閱讀內容
首先,在閱讀內容方面,韓愈提倡“沉浸醲郁,含英咀華”。在《進學解》中,他用“沉浸醲郁,含英咀華”生動地描述自己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著文中菁華的讀書情景。“醲郁”、“英華”指的就是寓圣人之道于其中的辭事相稱、文質并茂的文章和經典著作。韓愈非常重視對經書和古文的閱讀,曾說他之所以作《師說》以貽李蟠,是因為他“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在韓愈看來,經書古文是“存圣人之志”,傳孔孟之道的,因此他多次強調對古文的深入學習。
其次,韓愈在閱讀內容方面,極力主張“貪多務得,細大不捐”,“旁搜”、“遠紹”,“俱收并蓄”。即閱讀時要廣采博取,認真積累,這是治學的必由途徑。學業(yè)的精深要以廣博地掌握和積累知識為基礎,否則知識淺薄狹窄、孤陋寡聞,就難以達到精深地步。在《贈別元十八協(xié)律》中,韓愈強調了“讀書患不多”,指出讀書不能僅僅局限于儒家經傳,而是要對諸子百家和史書都應廣泛涉獵,以獲得多方面的知識。李漢在《昌黎先生集序》記載韓愈“諸史百子,皆搜抉無隱”,在《答侯繼書》中韓愈自己也說“自五經之外,百氏之書未有聞而不求,得而不觀者”。[1]正因為韓愈在閱讀中做到了廣采博取、兼收并蓄,下過一番“沉浸醲郁,含英咀華”的苦功,所以他在《進學解》中僅用一兩個字就對前代的經典名篇做出精辟、中肯的總結概括。
2. 閱讀方法
在閱讀方法上,韓愈倡導“口不絕吟”“手不停披”。韓愈用“沉浸”、“含”、“咀”來記敘閱讀的過程,即在閱讀時要完全沉浸到書中思想與文字的芬芳里,從各個方面品味文章的優(yōu)美,尤其是對于文中的絕妙精彩之處,更需要反復地揣摩與體味,這樣才能領悟并學到文章的精華。同時,他注重整體的理解和感悟,要求閱讀教學從整體入手,整體把握,深入體會其中的妙旨,而反對肢解式的條分縷析,以免造成思維的停頓、內容的支離和情感的斷裂。當然,這種“沉浸”、“含”、“咀”,既有文章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包含著言辭的精妙、結構的奇巧,和其“文以載道”的思想是一致的。而整體的閱讀理解、感悟又是和反復吟誦緊密相連的,“悟”是建立在“吟”的基礎之上。
在閱讀方法上,韓愈還提出“必鉤其玄”,“必提其要”。韓愈在《進學解》中寫道:“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意思是閱讀資料、史籍一類的,一定要做出提要,提綱挈領,抓住重點;閱讀理論、輯錄古人言論的書籍,一定要探索其精義,著重領會其精神實質。在這里,他強調了閱讀必須深入,抓住要點,掌握關鍵,以求融會貫通后深刻領會其中的精神內涵。韓愈讀書時,絕不浮光掠影地只求一知半解,而是“口不絕吟”、“手不停披”,精讀熟讀,以至成誦,從而掌握書中的精華?!皬捻n愈的文章也可看出,他之所以能夠自如地運用和引發(fā)古人的思想,借鑒、改造古人的言辭,都是他把古人之書讀得爛熟于心,并深得其旨趣之故?!保郏玻?nbsp;
二、韓愈閱讀理論對當今語文教學的啟示
1. 應引導學生重視閱讀經典和博覽群書
經典的閱讀在語文學習中至關重要,任何成功的語文教學,都離不了大量的經典閱讀、名作賞析,這是學好語文的基本前提。今天,在大量的快餐文化鋪天蓋地地向我們涌來時,語文教學更應該繼承韓愈的閱讀理論,積極倡導學生閱讀名著,閱讀經典?!懊侨祟愇幕木A,閱讀名著,如同與大師們攜手共游,可以增長見識,啟迪智慧,提高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保郏常萁浀涿帽仁恰案?,根深方枝繁葉茂。教師如果急功近利,只讓學生閱讀類似快餐的作文輔導書,也許在短時間內會出現(xiàn)明顯效果,但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最終只會導致學生根基不牢,其知識和思想也未免太過單調和膚淺。而經典的閱讀就像隨風潛入夜的春雨,無聲地滋潤禾苗,豐富學生文化知識,充實人文精神世界,厚實哲學思想見識,讓學生感受到真、善、美的沐浴和激蕩,提高他們作文與做人的水平。因此,教師應該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沉浸在如醇香美酒般的名著經典中,體味著其中英華的芳香,這對他們的語文學習和健康成長會很有益處。
韓愈閱讀內容的觀點給我們的另一個直接啟示是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博覽群書?!叭祟愓Z言的學習,是在‘巨大數(shù)量’的語言(言語)的‘例子’的反復撞擊、反復刺激下,才點點滴滴‘說出’,成年累月數(shù)量再無限量地加大后,才‘奔涌而出’?!保郏矗菡Z文新課程標準規(guī)定學生在初中階段“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而且在“實施建議”里進一步要求“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5]
2.應提倡學生整體感悟和反復吟誦
大量的背誦積累成就了文學家韓愈,他身體力行的整體閱讀和反復吟誦的讀書方法,也是今天語文教學的法寶。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從教材、教參到教師的講授,都過多地強調分析作品,肢解課文,從此代替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閱讀感知,使得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這勢必會大大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原本是最有意思的,卻因不恰當?shù)闹v授方式導致學生厭學。張志公先生曾經感慨,在小學的語文課上,有把僅僅二十個字的《登鸛雀樓》洋洋灑灑分析二十分鐘的,如此地析細析微,于小小孩童有多大裨益?當面對一篇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時,老師的做法應該是指導學生去閱讀、欣賞、玩味,讓學生沉浸其中,整體地感受和領悟文章的魅力。這樣既培養(yǎng)了閱讀能力,又會使學生覺得趣味無窮。中國人民大學蔡鐘翔老師回憶自己的中學時代對語文課程最感興趣,“教師的講解很簡單,似乎也沒有下多大功夫,上課時主要是解釋課文的生詞難句,歸納段落大意,余下的時間就是領著學生反復吟誦,有時一節(jié)課全部是吟誦,直念得‘搖頭擺尾’,十分投入,有些課文還要求背誦?!辈汤蠋熐猩砀惺艿竭@種上課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許多清詞麗句牢牢地刻印在心頭,自己寫作的時候,合用的語匯句式就會從筆尖上汩汩流出。后來我才理解,這樣吟誦、背誦,就是古人所謂的‘涵泳’、‘體味’、‘沉浸醲郁,含英咀華’”。[6]
整體感悟是要通過反復吟誦來實現(xiàn)的。吟誦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它不但可以幫助理解和記憶,而且有助于應用,讀熟念爛的文章,會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寫文章時不知不覺地流于筆端。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葉圣陶先生也認為,“白話與文言都是語文,要親切體會白話與文言的種種方面,都必須花一番工夫去吟誦”。語文教學最有效的途徑便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文本,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去體會,去感受,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領略豐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感知異彩紛呈的特色風格,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3. 應指導學生深入閱讀和手腦并用
韓愈“鉤玄提要”的閱讀方法啟示我們必須加強對經典名篇的熟讀、反復讀、精讀以至背誦,發(fā)現(xiàn)和掌握文中的精微之處。朱自清先生曾說,“熟讀的工夫不可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爛熟于口,才能精熟于心。古代的韓愈、柳宗元等著名文學家常常讀書讀得口舌生瘡,我們今天的教師也應該利用學生記憶力好的優(yōu)勢,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和深入理解課文,抓住其中的“英”“華”之處多次咀嚼,充分地吸收文中的語言精華,在熟讀成誦中感悟文章,培養(yǎng)語感,通過深度閱讀,精深地理解課文。
同時,還要重視學生養(yǎng)成手勤的習慣,多做讀書筆記。做讀書筆記的過程,不僅有助于對閱讀對象的更深理解,使記憶深刻,可以更好地鞏固和掌握所讀內容,而且還會促進瞬間產生的領悟和感想,并記錄保存容易逝去的思維火花。韓愈讀書時“掇其大要”;蘇軾才智過人,尚且三抄《漢書》;胡適也特別強調,讀書單靠眼到,口到,心到,還不夠的,必須還得自己動動手,才有所得??梢娮寣W生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抄名言、做批注、記摘要、寫心得、列提綱等方式,養(yǎng)成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這種良好的讀書習慣一旦形成,不但有助于其知識的積累,對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