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性一级在线观看_国产国拍亚洲精品永久在线_亚洲国产空姐精品视频中文字幕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wǎng)!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wǎng)校11143所

每天發(fā)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wǎng):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yōu)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shù)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我國課程改革研究的回顧、反思與展望

時間:2013/12/11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課程經(jīng)歷了30年的改革與發(fā)展,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教育又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課程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本文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課程改革進行回顧、反思與展望,以確保我國課程改革能夠順利推行。
 
關鍵詞:課程改革研究;回顧;反思;展望
 
目前,課程改革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也是教育界探討的熱點之一?;仡?、反思與展望我國30年來課程改革研究的發(fā)展,不僅有益于我國課程理論的建設,而且有助于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順利推廣。
 
一、課程改革研究的回顧
 
(一)起步階段
 
1978年~1985年這一時期,從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研究的層次和水平來看,都處于我國新時期課程改革研究的起步階段。
 
我國學者借鑒國外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經(jīng)驗,并結(jié)合我國實際情況,對課程改革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1978年1月,教育部頒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對學制、學時、各年級政治課程和文化課時等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1981年教育部頒布《全日制五年制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的修訂意見》和《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教育部直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率先翻譯出版了我國第一套《課程研究叢書》,并于1981年創(chuàng)辦我國第一家課程研究學術刊物──《課程·教材·教法》,1983年成立我國第一家課程研究學術機構(gòu)──課程教材研究所。
 
(二)拓展階段
 
1985年~1993年這一時期,我國課程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我國課程改革進入了拓展階段。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和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后,我國成立了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同時制定了中小學教材審定標準,并鼓勵作者集體和個人編撰教材,這為課程改革研究提供了良好契機。許多學者圍繞課程教材改革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討。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涉及教育內(nèi)部與外部的諸多因素和條件。因此,不少學者提出課程改革必須統(tǒng)盤規(guī)劃,與教育整體改革同步進行。在國外課程改革理論和實踐方面,我國課程學者不僅介紹了主要發(fā)達國家的課程改革,也對一些發(fā)展中國家的課程改革予以一定關注,為我國課程改革提供了借鑒和啟示。1992年8月,國家教委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方案(試行)》,義務教育新的課程計劃、各科新的教學大綱正式試行,教材多樣化的格局開始形成。
 
(三)深化階段
 
1994年~2000年這一時期,課程改革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理論的探討也向縱深發(fā)展,成為我國課程改革的深化階段。
 
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一些問題仍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同時,與義務教育課程銜接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關于課程教材的編制與設計,如何辯證地反映社會、知識和學生三因素的客觀要求,正確處理和擺正課程的社會價值和育人價值之間的關系,成為研究者們探討的話題。1995年國家教委召開了全國高中教育工作會議,1996年教育部頒布《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試驗)》,1997年起,國家教委在兩省一市試驗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并進行逐步推廣,2000年再次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在此背景下,課程開發(fā)和校本課程研究成為跨世紀課程改革研究的熱點之一。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人們認識到課程觀念的轉(zhuǎn)變和教師的素質(zhì)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改革的成敗,為此必須注重教師培訓,加強師資建設,這已達成共識。
 
(四)完善階段
 
2001年至今,隨著經(jīng)濟、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和文化與科技的迅猛發(fā)展,我國課程改革進入了不斷完善的階段。
 
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系統(tǒng)地規(guī)劃了新世紀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藍圖,反映了當今時代課程理論和課程改革實踐的進步趨勢。它從保障每一個人的“學習權(quán)”的高度,明確提出改革的基本理念──“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fā)展”,不僅推出了“三級課程管理”的基礎教育課程政策,而且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提示了一整套推進大眾主義教育的改革方略,包括強化品德教育、關注人文素養(yǎng)、重視媒體教育、確立兩種課程等等。2001年11月《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和2003年《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頒布以后,課程改革在全國各地蓬勃發(fā)展,開始由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zhuǎn)變。我國課程改革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二、課程改革研究的反思
 
我國30年的課程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回顧課程改革的歷程,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深刻檢討和反思。
 
(一)盲目移植國外課程改革經(jīng)驗
 
我國課程改革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我們一方面總結(jié)以往課程改革的經(jīng)驗教訓,另一方面大量移植國外的課程理論。雖然,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理論和實踐的探索可以為我國提供寶貴的經(jīng)驗,但是一種理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往往受它所處的社會、國度、時代的局限,它在另一個社會、另一個國度、另一個時代是否同樣適用很值得研究。正如有的學者所說,任何由外移植進來的知識,尤其是移自原本即具有高度異質(zhì)的文化要素來源的知識,都無法充分地被吸收、理解、甚至應用,因為人們勢必帶著已有的身心狀態(tài)來理解、吸收、應用,甚至創(chuàng)造來自不同身心狀態(tài)來源的知識,其結(jié)果必然產(chǎn)生誤解、誤用或所謂消化不良的情形。因此,要努力轉(zhuǎn)化移植來的知識,使之“本土化”。我國對國外的課程理論既缺乏系統(tǒng)的深入研究和整體把握,又缺乏本土化的探索,也缺乏吸收、修正和創(chuàng)造性的應用。
 
誠然,順應世界潮流,學習他國的成功經(jīng)驗,是我國課程改革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但是,我們絕不能失去基本的立足點,也就是中國的課程改革不可以脫離中國國情。世界教育改革的實踐也證明,盲目地引進國外經(jīng)驗,簡單地照搬國外教育成功的某個方面,不認真研究自己的國情,不綜合地分析、消化國外的經(jīng)驗,是行不通的。
 
(二)課程改革理性的缺失
 
1986年后的義務教育課程教材實驗, 1992年后的義務教育新課程方案實驗, 1997年開始的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試驗,這些改革均有國家頒布的新課程計劃或調(diào)整計劃作為指南。90年代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實驗已經(jīng)有了“科學研究”的自覺意識,不僅充分吸收了80年代各地課程改革的有效經(jīng)驗,廣泛地開展了課程評估和調(diào)查,而且確定了一些實驗區(qū)有計劃地開展新課程實驗。但是,整個改革過程中,課程專家介入不足,教師仍然扮演被動執(zhí)行角色,地方的課程改革余地和權(quán)限不大。新課程方案的理論前提研討不夠充分,許多問題并未從理論上得到解決。
 
30年來,我國對課程理論的研究一直都很薄弱。在課程改革的研究方面,缺乏課程改革動因的深層闡釋,缺乏課程改革方案和實施措施的可行性論證,缺乏課程改革成果的科學判斷與評價,對課程改革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也難以進行正確的預見和把握,更無法解釋和應答。我國對課程論研究還需進一步加強。
 
三、課程改革研究的展望
 
(一)理性整合──理論框架與模式構(gòu)建
 
30年來,我國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的探索為理論構(gòu)建提供了一定的基礎,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但遠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和全面完整的改革藍圖。雖然這些年來,我們在課程改革的某些方面進行了研究,對有關事實和論據(jù)進行了整理,加深了對課程改革的許多現(xiàn)象和問題的理解和認識,但是同具有嚴密的可測性和預見性的科學理論相比,課程理論的建立尚處于早期發(fā)展階段。課程理論應該對課程改革起到正確的指導作用,提出課程改革的正確理論構(gòu)想和模式,論證課程改革方案的可行性,解釋課程改革中各種復雜現(xiàn)象,預見課程改革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和后果,提出相應的對策。為此,我們必須對中外課程改革的經(jīng)驗、教訓、事實及材料,進行認真的梳理和系統(tǒng)的研究,從課程改革的動因、條件、范圍、過程、模式、策略、方法等方面進行綜合與整合,構(gòu)建課程改革的理論框架和模式。
 
(二)關注實踐──理論研究基礎與動力
 
課程改革是滋養(yǎng)課程研究的適宜土壤,并為課程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源,課程研究則為課程改革提供理性指導和科學依據(jù),兩者相輔相成。目前,我國課程改革研究者們多數(shù)重視理論,而忽視了課程改革實踐的重要意義,這就導致了理論與實踐嚴重脫軌,課程理論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價值。因此,課程理論的研究者們應走出書齋,深入了解課程改革實踐,去發(fā)現(xiàn)和研究課程實際問題,提出對課程改革實踐有指導意義和價值的課程理論。
 
課程改革從來都是一個漸進的、繼承和革新并存的過程。課程發(fā)展不是通過一次性改革就能完成的,而是分步、連續(xù)完成的,不能企圖通過一次性課程改革就能制定一個完美無缺的課程計劃。課程改革是一個曲折、艱難的旅程,課程改革不可能都在理論所規(guī)定的框架和模式中進行,它往往要沖破原有的理論和思想的限制,這也正是課程理論發(fā)展的契機。“未來并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一個我們要創(chuàng)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來的。走出這條道路的過程既改變著走出路的人,又改變著目的地本身。”[8]課程改革成功與否,將深刻地影響著我國教育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 中國課程改革:挑戰(zhàn)與反思[J].比較教育研究, 2005,(12)
 
[2] 鐘啟泉,崔允漷,張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 簡國志.課程改革的實踐與反思[J].繼續(xù)教育研究, 2007,(9)
 
[4] 辛繼湘.美國中小學科學課程改革[J].山西教育, 2006,(7)
 
[5] 楊小微.近二十年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研究的方法論探析[J].教育研究, 2000,(3)
 
[6] 黃甫全.新中國課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教育研究, 1999,(12)
 
[7] 趙昌木,徐繼存. 我國課程改革研究20年:回顧與前瞻[J].課程·教材·教法,2001,(1)
 
[8] 崔允漷,俞英. 進一步推進課程改革的政策建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