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維護之道
時間:2014/5/6
一、 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剖析
首先, 教師自身因素是導致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基本原因。 有的教師性格過于敏感、脆弱,在困難與挫折面前缺乏相應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壓力之下容易出現(xiàn)心理障礙;還有的教師自身素質難以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 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要求教師在教育觀念方面盡快轉變,在教育教學素養(yǎng)方面盡快提高,這給教師也帶來了相應的壓力。
其次, 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與教師的地位、 角色與危機感等密切相關。 教師所承擔的多重角色所帶來的心理沖突是造成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待遇低、生活環(huán)境較差、 對學生安全承擔無限責任的擔憂、 面臨崗位設置聘任壓力和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值過高等, 都是造成教師心理負擔過重的重要因素,而教師又往往找不到釋放的空間,因為扮演的是為人師表的角色,客觀上不得不常常掩飾自己的喜怒哀樂, 其最終結果必然是走向抑郁或者激烈的爆發(fā)。
再其次, 這是學校管理理念落后造成的。 一些學校缺乏 “以人為本”的理念,只是把教師當作一種工具來使用。 如有的學校對考勤實行硬性管理,簡單扣款,導致教師心理壓抑。有的學校校務不公開,致使教師對職稱評聘、 晉升工資、 學習進修、評選先進等方面意見紛紛。受社會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 有的學校內部形成了一些利益小團體, 彼此為自己的利益相持不下,搬弄是非、互不買賬,導致教師之間無法坦誠相待。理念的落后還直接反映在評價方式上。 升學率“指揮棒”的影響還沒有消除,新的“指揮棒”又開始困擾教師,如安全責任、保姆式管理、班級評比等,加上家長推波助瀾,教師為了分數(shù)、班級名次,各班之間常常爭個你死我活, 教師的沉重壓力可想而知。
最后, 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是傳統(tǒng)教師觀的一種折射。 社會對教師形象“神化”,媒體宣傳的都是教師模范的一方面, 從而導致人們無法接受教師的一些 “凡人” 的表現(xiàn), 這給教師帶來了很大的角色沖突。
二、 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
1.正確理解和把握教師職業(yè)道德內涵。第一是要堅守教師職業(yè)道德底線。 教師的職業(yè)性質決定了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水準必須走在社會前列,但任何行業(yè)、任何部門都有其基本的道德底線,教師也不例外。社會和管理部門對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期望值, 首先應當是絕大多數(shù)教師都能夠達到的“底線”。 如果達不到“底線”要求,就要受到相應的處罰,包括影響職務晉升、 工資提升直至失去教師職業(yè)等。類似于師德楷模、師德標兵那樣的高要求, 可以作為一種提倡, 但不應成為教師隊伍管理方面的規(guī)章制度。 教師在其職業(yè)活動中, 只要職業(yè)道德行為高于 “底線”, 其合法權益就不應當受到侵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體會到教師職業(yè)道德有 3 個基本要求: 履行職責、 收獲成長, 即要求教師遵章守紀,珍惜教師工作,并在從事這一事業(yè)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完善自己,收獲自己的成長; 合作寬容、 融入集體,即教師要尊重他人的勞動,用正確的心態(tài)處理人際關系, 努力克服文人相輕、 相互猜疑和業(yè)務封鎖等不良習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民主平等、 關愛生命, 即教師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幫助學生,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強化底線要求, 鼓勵教師個性化發(fā)展,不可用片面、狹隘的觀念來要求教師, 增加教師不應有的精神負擔。教師也是人,也需要從物質上和精神上充實自己。所以,我們應該處理好對教師的高期待、 嚴要求與社會對教師的尊重和關懷之間的關系,給教師一個公平、公正的待遇。讓教師在完成崇高使命的愉悅中升華道德,完善自我,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同時做高尚師德的踐行者。
第二是要重視培養(yǎng)教師的法規(guī)意識。 《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把依法執(zhí)教放在了首條, 這就說明法規(guī)意識的重要。 《教師法》、《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對教師的職業(yè)義務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 教師的這些職業(yè)義務在今天不是所有教師都能很好地履行, 有的教師角色意識淡薄,如諷刺、挖苦學生或家長,無視學生和家長的獨立人格; 隨意讓“違規(guī)”學生停課反省等,都是違法行為。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體會到,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就要加強教師法規(guī)意識的培養(yǎng)。 落實到規(guī)范教育行為時, 對教師違反職業(yè)道德行為的處理, 要注意從法紀和政策的高度來分析引導, 不要單純從師德和品質方面來找原因。 在處理全局性的重大問題和可能產生嚴重后果的細節(jié)問題上一定要堅持原則,不能手軟,事實已經證明,這也是“治療”某些心態(tài)不正常教師的最好良藥。
2. 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師管理。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在一次報告中闡述自己的教育理念時講過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說是在一個“參與式”校長培訓班上,培訓的主題是“如何轉變教育觀念,確立學生中心地位”。一位校長被要求回答的一個情境性題目是: 當一位教師與一名學生發(fā)生爭執(zhí),找校長評理,校長該批評教師還是批評學生? 這位校長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說, 當然是批評教師, 因為學生是學校的主人。
的確,一個時期以來,不少似是而非的 “新理念” 迷失了學校管理者,把著眼點全都放在學生身上了,他們往往很不理智地拋開了教師。這個故事引發(fā)我們反思: 當強調學生是“上帝”時,應當把教師放在一個什么位置上?
李希貴在實踐中得出的結論是:學生不是上帝,教師和學生都是學校的主人。 這種觀念反映在日常工作中, 就是要集中精力抓學校的中心工作,即做好“人”的工作這篇大文章。要讓教職工“感覺良好”,注重培育教職工的合作意識, 創(chuàng)造健康向上的團隊精神, 營造教職工的“精神家園”, 這是培養(yǎng)高尚師德群體的重要途徑。同時,要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 為教師提供揚名和揚長的各種機會,不斷滿足他們的成就需要,使他們時時體驗到被尊重、 被關心的情感,從而保持舒暢平和的心情,輕松愉快地投入工作。
另外, 校務公開和民主管理是實施人文管理的重要標志。 學校要充分發(fā)揮民主在創(chuàng)造和諧校園的過程中的作用, 增強教職工的民主意識。 北京市教委曾組織有關專家調查北京 16 個區(qū)縣 960 名中小學教師,專家們發(fā)現(xiàn)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校務公開是非常好的制度建設,校務公開分值比較高的學校, 黨政關系和干群關系都非常融洽, 教師心理大都比較健康。 參與調查的一個教授說:“校務公開這個事不費很多勁, 而且能非常好地推動學校民主管理,促進學校、校長和教師健康成長。 ”
3.建立以公平為基礎 , 兼顧突出骨干的結構工資制。不少學?!耙詫嵖冋撚⑿邸?,用企業(yè)管理的思路來確定待遇, 這就容易造成教師感情對立,引發(fā)心理障礙。 “以實績論英雄”看重的是教師個人績效,但事實上我們無法對教師的隱性績效進行考核, 即對學生全面發(fā)展有更深遠影響的德育、 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美育,因為很難有一個評判標準,無法外化為績效??梢哉f校園里的“按績分配”以一道兇險的“防人之心”的籬笆,把善惡是非統(tǒng)統(tǒng)拒之門外,人為增加教師的心理壓力。 有一個現(xiàn)象值得反思: 很多老教師都懷念自己過去與同事和諧共處、沒有評價、沒有排名的日子, 他們感到那時的教學真的是一種享受, 是一種自我成功的享受。所以,如果能夠讓教師在有了穩(wěn)定的薪酬保障基礎上,充分體現(xiàn)群體競爭,使“末位淘汰制”淡出教師視野,同時兼顧突出優(yōu)秀教師即骨干待遇,那么,教師的心態(tài)就會更加平和,關系就會更加融洽,合作也就會出自內心的需要,交流也就會更加真誠,心理當然也會更加健康。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 利用節(jié)假日經常組織豐富多彩、健康文明、喜聞樂見的文體娛樂活動, 豐富教師的課余文化生活, 讓教師的情感交流、宣泄的渠道暢通,在活動中得到心理補償。
5.教育管理部門要轉變職能 ,變控制和管理為服務、指導,為教師發(fā)展創(chuàng)設更為寬松的環(huán)境。 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要精簡不必要的統(tǒng)計表冊、會議、檢查、評比和活動,少讓教師參加無效的課題研究和培訓?,F(xiàn)在有一些活動、 檢查評比和培訓等無多大實效, 可以說是反復折騰教師,使教師普遍感到身心疲憊。
6.學校應制定和實施教師心理輔導計劃。 針對教師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可邀請心理衛(wèi)生專家、 學者來校給教師講課,開展系列心理輔導講座。讓教師們掌握心理衛(wèi)生保健知識和常見心理問題的自我調節(jié)方法, 提高緩解心理壓力與承受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