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的起點在哪里
時間:2014/5/8
一、被教學目標高懸起來的課堂
今天老師們最大的抱怨就兩個,一個是工資太低,另一個是學生太笨。抱怨也就只是抱怨,抱怨只是在無法解決問題的情況下,發(fā)匯自己情緒的一種方式,而不是一種理性地解決問題的途徑。拿工資來說,其實工資并不是校長發(fā)的,更不是校長可以決定的;在校長的權限范圍內,最多就是在工資總額已定的情況下,進行不同的分配而已,而且這個分配的數(shù)額也不可能太大,只是在你我他之間做點微調而已,校長也不敢當然也不愿意承擔這么大的責任。所以,老師工資太低,主要是這個行業(yè)的整體工資水平決定的,要解決這個問題,要靠改變整個行業(yè)的工資水平實在是太難了,于是只能自己想辦法,比如考慮一些投資理財類的事情等等,實在不行就只能調整自己心態(tài)了。
講了一大堆工資太低的事,主要還是想講學生太笨的事。從總體來看,今天的學生肯定不會比昨天的我們更笨,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了,社會生活水平提高了,社會和家庭對教育的關注程度提高了,這一切都是非常有利于人口質量提升的要素。但是,由于好學校的擴招,導致好學校因擴招而生源平均水平下降,略差的學校也因為好學校擴招而生源平均水平下降,所以老師們在自己班級就見到了越來越多的差生。課堂教學的使命,就是要彌補學生認知水平與教學目標要求的認知水平之間的缺口,當老師們發(fā)現(xiàn)班級里有著越來越多的認知水平更低的學生時,在教學目標要求的認知水平不可能降下來的情況下,就只能按照教學目標要求的認知水平來設計和組織課堂教學了。于是,課堂中原本理想狀態(tài)下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被拉大了,課堂教學緊貼著高高在上的“教學目標要求的認知水平”,這樣的課堂在教室中被懸浮起來了。
盡管我們都知道拔苗助長的故事,也深深的理解拔苗助長的錯誤所在,但在生產壓力之下,想不拔苗助長也不容易。在課堂教學之中,情況也是如此,在教學成績的壓力之下,似乎老師也不得不拔苗助長,從而盡可能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可是,拔苗助長的結果,除了滿足農夫一時的成就感之外,就是讓苗很快就萎靡了;課堂中的拔苗助長,并不能讓老師真正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但會讓老師覺得完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至于學習任務是否完成,那就成了學生自己的事,也應該由學生自己來承擔這份責任??墒?,教學任務可以與學習任務相分離,但教學目標卻既包括教學任務,還包括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甚至后者比前者更加的重要,畢竟教學任務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而存在的。
如果想讓課堂教學變得腳踏實地起來,在教學目標要求的認知水平已經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只能讓教室的地板整體上移。教室的地板要整體上移,這就意味著要么整體提升學生的生源質量,要么老師得在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生源方面,不管是對老師來講,還是對學校來講,在招生的時候都希望招到更優(yōu)秀的學生,但一旦招生工作結束,就不得不承認自己招到的學生,是自己這所學校能夠招到的最優(yōu)秀的學生,所以學校的生源的整體質量也已經成了一個定值。于是,要讓課堂教學變得踏實起來,就只剩下一條路可走了,那就是老師不得不在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上下足功夫。
二、讓課堂因直面學生而踏實
盡管駕照已經拿了五六年了,但仍然是一個本本族而已,有了開車的資格,但卻沒有開車的能力。最近由于工作變動,不得不自己開車,但自己并不是一個技能水平很高的人,于是這件開車這件事就成了一塊心病。在司機看來,那些很容易的事情,但落到我的手上,都顯得非常的艱難;更重要的是,不但開車的時候讓自己覺得緊張,還讓自己整個生活都因此而緊張。要消除這種緊張狀態(tài)得怎么辦呢?司機告訴我,除了自己親自開,在各種情況下都開之外,并沒有消除這種緊張狀態(tài)的良藥,那怕你去心理咨詢,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當我們不斷地抱怨生源差時,我們的抱怨能夠帶來什么結果呢?會讓學生變得更加的聰明嗎,這肯定是不可能的,聰明與否是由智商決定的,而智商是由遺傳決定的;會讓學生變得更加的勤奮嗎,如果學習問題是學生通過勤奮就可以解決的,學生自然會通過更加勤奮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是學生勤奮所不能解決的,那么老師對這些問題的提示只會讓學生變得更加的焦慮和失去信心。因此,對于與教學目標要求的認知水平不相適應的學生,正如只有通過開車才能消除對開車的焦慮一樣,只有直面學生的學習基礎,通過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分析,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前提性知識的充實,才可能真正讓學生的學習基礎變得更加的堅實。
要讓課堂教學變得踏實,老師們就得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變得真實起來。上課的時候,在老師們的眼中,學生并不是一個一個的,而是一群一群的,我們很難清楚每一位學生的知識基礎如何,很難清楚每一位學生學習知識的方式方法如何,很難清楚每一位學生對待老師的態(tài)度如何,很難清楚今天的課堂教學會對每一位學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可能我們對學生今天來聽課的心情與心態(tài)也把握不了,究竟他們來上學之前是興高采烈的,還是心情郁悶的;究竟是對今天的學習充滿了期待,還是懷著無比恐懼的心理來到學校。當學生只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符號的時候,當學生只是學生群體中的一個元素的時候,不但課堂教學被懸浮起來了,而且學生也被抽象起來了,身在此種課堂中的老師,就會覺得自己的課堂教學既無著力點,還沒有可期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
三、讓課堂教學從“起點”啟航
在蘇格拉底的眼中,要教一個人,首先要把這個人知道的東西都問清楚,再讓這個人知道自己知道的東西并不完全是對的,然后再幫助他把那些并不正確的知識更正為正確的知識,把那些并不完整的知識更新為完整的知識,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蘇格拉底并不是知識的代言人,也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指導者,而是一個幫助這個人更正和更新知識的助產婆而已。在孔子看來,教書也不是把書本知識硬塞給學生,而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這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所以,不管是蘇格拉底,還是孔子,他們教學的起點都是學生,而不是知識。在他們的教育理念中,起點是學生,知識是工具,終點是學生因為掌握知識而變得更加的完善。但是,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似乎教學內容或者教學目標成了起點,學生成了工具,終點是知識被學生掌握了所以課堂變得更加有效。
課堂教學需要內涵,也需要深刻,但課堂教學的起點往往是外延與膚淺。我們要教給學生學科知識,但如果一開始上課就講學科知識,學生肯定認為你是一個學究,而不是一位老師,因為你的眼里只裝得下學科知識,對于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和更廣袤的世界,卻被你拒之眼外。因此,課堂教學的起點,一定是學生的昨天或者今天的生活感受,包括他們的喜怒哀樂,也包括他們的七情六欲,如果我們對他們的生活感受置之不理,他也會同樣對我們的課堂教學置若罔聞;課堂教學一定是從課外知識到課內知識,而不是從課內知識到課內知識,如果你講的課內知識在課外找不到證據,或者找不到相關的事實,后面的課內知識也會在學生的大腦中成為無根之木。
我們要改變學生的認知結構,要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但如果一上課就給學生演繹知識結構的完整性,一上課就和學生操練思維游戲,我想那些知識結構并不完整,思維水平并不高的學生自動地退出課堂教學。對于這些深刻的東西,似乎并不能直接塞給學生,而是首先要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知識結構的不完整表現(xiàn)為什么,自己的思維水平不高又表現(xiàn)為什么。老師們普遍反映,與過高的教學目標相比,今天的學生知識基礎太差;可是,學生們是否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呢?老師們又是否意識到究竟學生的知識基礎差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學生們根本就不覺得自己的知識基礎差,他就不會努力去彌補和夯實;如果老師們不知道學生知識基礎差到什么程度,老師就無從判斷是應該先彌知識基礎,還是可以利用新的教學目標來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聽起來有道理,實際上沒有一點意義,因為對于起跑線來講,根本不是分清輸贏的地方。在起跑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輸與贏的事,而是一定要找準起點,要是起點找錯了,整個過程跑得快了還是慢了,都將毫無意義。劉翔跑慢了,但至少還可以得個亞軍或者季軍之內的,但如果在起跑的時候搶跑了,那就得退出比賽,我想這樣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最重要的是,究竟這個起跑的點應該定在哪里?很遺憾的是,起點往往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因為它比我們希望的起點更低;起點也往往不是在我們的預期范圍之內,總是站在我們預期范圍之外,等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它和重視它,畢竟沒有它就沒有后面的課堂教學之旅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