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政府給學校提出的要求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于是大家都這樣說,好多學校還把這句話寫在墻上。
可是,我一直對這話有些疑惑:誰是“人民”呢?
我這個樸素的問題其實很深刻(自我表揚一下,呵呵),幾十年來,我們在講話中,在文章中,在各種場合中無數(shù)次使用過“人民”這個詞,但這個詞太抽象,似乎包括了很多很多人,可似乎誰都沒有包括。而且,多年來誰屬于“人民”誰又不屬于“人民”,全是領導確定的,不是自己說了算。更詭譎的是,“人民”還會變化--昨天還是“人民內部矛盾”,今天可能就成了“敵我矛盾”,于是你就不是“人民”了。所以,誰是“人民”真還不好說。
既然不好說,那“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究竟是要讓誰滿意呢?
實際上,我們平時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心里想的“人民”多半是兩類人,一是各級領導,二是學生家長。這樣一來,所謂“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成了“辦領導和家長滿意的教育”。
教育讓領導和家長滿意一點錯都沒有--難道我們的教育要讓領導和家長不滿意嗎?對此,不用多說。我想說的是,我們的教育除了讓領導和家長滿意之外,還有一個群體被我們遺忘了,那就是我們的學生!我們?yōu)槭裁窗押⒆优懦诹藵M意對象之外呢?是呀,我們每天都在面對孩子上課,可他們是否滿意,卻不在我們的考慮范圍之內。我們喊了那么多年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可是思考辦學目標時,眼睛里卻只盯著領導和家長,而把孩子忘記了。
所以我覺得,是不是“辦孩子滿意的教育”要好一些?
當然要好一些,好就好在這樣的理念目中有人--學生。我們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應該在孩子身上--他們現(xiàn)在成長的快樂,他們今后生活的幸?!@些都取決于我們每一天的教育。
但是,我琢磨了一下,感覺這句話還不能讓我滿意。因為很難或者說幾乎不可能有一種教育,能夠同時讓所有孩子滿意。凡是教過書的人都知道,面對五六十個學生,一堂課只能照顧大多數(shù),那么,“前面”的少數(shù)和“后面”的少數(shù)顯然就不會滿意的。再有,根據(jù)多元智能,每一個人的智力都屬于不同的類型,或者說,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智能組合。可現(xiàn)在,我們對所有不同智能的人都開一門課,提出同一個學習目標。這樣一來,所謂“辦讓孩子滿意的教育”也成了一句美麗的空話,“看上去很美”而已。
我認為,只有適合于每一個孩子的教育,才能讓每一個孩子滿意。因此,我們提出“辦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
問題又出來了:怎么才算是“適合每一個孩子”呢?“適合每一個孩子”的什么呢?
這當然是一個有相當深度和廣度的科研課題,如果交給博導或教授們,足以寫成洋洋大觀的宏文巨著。我只是一個中學教師,顯然不具備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眼光,也不具備學貫中西的理論素養(yǎng)。但正因為我是一名基層的中學教師,我同樣可以樸素地說:正視并尊重孩子之間的差距和差別,符合每一個孩子特點的教育,就是好教育。
必須先承認一個客觀事實,那就是人與人之間是有差距和差別的。差距,指的是在同一領域不同的人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接受能力和通過同等的努力所獲得的不同效果。比如,同樣是學英語,大家都很努力,但有人事半功倍,有人則事倍功半,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在語言學習或者說接受能力上是有差距的。差別,指的是不同人在不同的領域所呈現(xiàn)出的不同智慧或者說天賦。比如,有人學數(shù)學很吃力,但作文卻特別好;有人則相反,學數(shù)學很輕松,而一寫作文便痛苦不堪。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對此有相當令人信服的解釋,這里不再贅述。
所謂“每一個孩子的特點”,通俗地說,就是每一個孩子精神上的獨特之處。
我所敬仰的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話經常在我耳邊回蕩,并震撼著我的心靈:“共產主義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個人(毫無例外地是每一個人)的身上發(fā)現(xiàn)他那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源泉,幫助每一個人打開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見、理解和感覺到自己身上的人類自豪感的火花,從而成為一個精神上堅強的人,成為維護自己尊嚴的不可戰(zhàn)勝的戰(zhàn)士……人的充分的表現(xiàn),這既是社會的幸福,也是個人的幸福?!鼻皫啄辏遗既蛔x到了法國現(xiàn)任總統(tǒng)薩科齊在2007年秋天寫給全法教師的一封信,信中有這樣幾句話:“教育就是試圖調和兩種相反的運動,一是幫助每個兒童找到自己的路;一是促進每個兒童走上人們所相信的真、善、美之路?!?
無論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幫助每一個人打開眼界看到自己”,還是薩科齊所說的“幫助每個兒童找到自己的路”,都是一個意思:教育必須針對每一個獨一無二的孩子,并滿足他“自己”無與倫比的精神世界--性格,志向,興趣,智慧,能力……這方方面面的獨特性,都是我們教育者應該也必須關注并滿足的。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可能成為“這一個”孩子的精神制高點,成為他一生的自豪所在,“成為維護自己尊嚴的不可戰(zhàn)勝的戰(zhàn)士”!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三歲看老?!钡晕医?0年教育實踐的感受,真還不能簡單地以孩子在校時的成績判斷其未來是否“有出息”。每次畢業(yè)多年的學生聚會,我總是感慨,當年在班上總有一些孩子屬于尖子生,還有一些孩子是中等生,也有一些孩子是學習困難生;老師雖然嘴上沒明說,但心里其實都有“譜”:哪些是聰明的孩子,哪些是笨孩子……可現(xiàn)在,這些“定位”統(tǒng)統(tǒng)消失了!個個都那么聰明機靈,而且在各自的領域都有出息。包括一些當年成績不好的孩子,有的成了房地產老總,有的成了大酒店廚師,有的成了汽修店小老板,有的成了保險公司營業(yè)員,有的成了電腦維修員……雖然我盡可能地愛每一個孩子,而且我盡量營造一個良好的班風,讓孩子們在我的班上盡可能體會到快樂,但是,說實話,對一些孩子來說,這種快樂是有限的,因為應試教育的大背景,因為“唯分數(shù)”的評價標準和方式,這些孩子當年在課堂上大多是自卑的,這種自卑實際上抑制了他們自身獨有天賦的充分發(fā)展,因而他們并沒有充分享受成長的快樂,更沒有充分體驗“人”的尊嚴。
“辦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 這句樸素的話蘊含著我一直崇尚的“平民教育”價值、“民主教育”精神、“新教育實驗”思想和“科學質量觀”內涵--
“平民教育”是一種平和樸素的教育,實事求是的教育,從容不迫的教育,是為每一個孩子終身負責任的教育,是陶行知所倡導的“真教育”。“民主教育”堅信,每一個人都有著無可估量的潛能,每一個人不分種族、膚色、性別、家庭背景、經濟水平,其天性中都蘊含著發(fā)展的無限可能性?!靶陆逃龑嶒灐闭哒J為,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美好的人性,進而建設美好的社會;人的完整性首先是建立在善的基礎之上的;人應該是完整的,包括他自己個性的完整性;讓人成為他自己,一個完整的自己,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翱茖W質量觀”追求可持續(xù)的質量,既要重視學習成績,也要重視人格塑造、能力培養(yǎng)和全面素質的提高;追求整體的質量,面向每一個孩子,著眼于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最好的發(fā)展;追求和諧的質量,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發(fā)展,但一定要協(xié)調發(fā)展;追求方法、過程與結果相統(tǒng)一的質量,方法科學,過程快樂,結果理想,讓孩子現(xiàn)在就享受幸福。
有必要消除一個可能的誤解?!稗k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并非只是對“差生”的教育,絕不是排斥對杰出人才的培養(yǎng)。既然是“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理所當然地包括了對“超常兒童”的培養(yǎng),正因為要“適合每一個”,所以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培養(yǎng)學業(yè)優(yōu)秀的學生,因此我們絲毫不會放松對教學質量的追求。如果一個學校只有少數(shù)中考或高考“狀元”支撐所謂“質量”, 這個學校當然不能算是教育成功;但如果一個學校不能培養(yǎng)出一大批能夠考入重點高中或名牌大學的學生,也是學校教育的失敗。我們并不反對“高分學生”,只是反對只盯著“高分學生”而無視其他孩子的教育!
“辦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并非我的原創(chuàng),甚至也不是當代任何一位教育家的首倡,它不過是兩千多年前孔夫子“因材施教”的白話表述而已?!耙虿氖┙獭痹谒桔訒r代也許容易實現(xiàn),但隨著現(xiàn)代學校的建立并實行班級授課制后,所謂“因材施教”就成了掛在嘴邊寫在紙上的口號,原因就是“一刀切”的教育,將不同個性的學生捆綁在一起齊步走,這樣一來,搞“因材施教”幾乎沒有了空間與可能。
現(xiàn)在我們要真正落實“因材施教”,至少必須在課程、教法和評價上有所突破,大膽創(chuàng)新。以我校為例,我初步考慮進行這樣的嘗試—
首先從課程入手,在保證國家意志(主要是指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前提下,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開設不同的課程,讓每一個孩子學有所樂,學有所得。比如,可不可以建立公共課程(國家規(guī)定的基礎課程)和選修課程(學校根據(jù)學生興趣與愛好開設的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我還設想,這個體系的課程可分為四大類。
第一,文化基礎類。保持現(xiàn)有的國家規(guī)定課程不變,以保證學生九年義務教育的完成,但嚴格按照國家規(guī)定設定每門課的課時(因為現(xiàn)在事實上為了應試,不少學校幾乎所有課都加了周課時),以騰出時間實施其他課程。
第二,生活技能類。結合學生生活需要的各類技能型課程,如烹飪、理發(fā)、服裝設計、禮儀接待等。學生文化基礎差異很大,如果一刀切地考重點高中,顯然會讓相當一部分學生成為失敗者,因此,根據(jù)他們的特點,并結合將來的生活需要,有針對性地開設一些生活技能類選修課,在此基礎上,初中畢業(yè)前夕甚至可以開辦一些職高銜接班,這體現(xiàn)了真正的“因材施教”。
第三,公民教育類。國家新課程培養(yǎng)目標提出了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時代要求,要求學生“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意識”。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校內外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包括理解民主的意義,增長公民知識,形成公民技能和養(yǎng)成公民品質,成為負責任的新公民等等的教育。
第四,藝體特長類。培養(yǎng)學生的藝體特長,開辦一些相應的藝體課程(包括各種藝體興趣的社團活動),力爭使每一個孩子都至少擁有一門藝術愛好,并同時掌握一項健身技能,讓學生成為身心健康、情趣高雅的新公民。
以上四類課程,著眼于并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的提升,但又打破了“德智體美勞”的機械劃分,課程之間彼此交叉互相補充--很難說哪一門具體的課程究竟屬于德育、智育還是體育、美育或勞動技術教育,應該說,我們的教育理想與學生的發(fā)展目標都在其中了。
配合課程改革,我還設想,能否嘗試大膽改革現(xiàn)有的班級模式、教學方式和授課時間,以保證課程改革的成效?
班級模式改革:第一,擬采用大班和小班相結合的靈活的班級模式,以滿足必修課與選修課的開設,即國家課程采用現(xiàn)有的班級教學,而選修課則根據(jù)學生自愿而分為不同的小班教學。第二,到了一定的年級,在學生及其家長自愿的基礎上,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編制不同類型的特色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更好地實施“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 第三,大膽嘗試,逐步過渡為“走班制”上課,充分地調動師生的積極性。
教學方式改革:擬繼續(xù)深入進行“民主課堂”(即“充滿民主教育精神、維護每一個孩子尊嚴”的課堂)的探索。關鍵是變革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一切教學活動都著眼于幫助學生學習。變教師“教”的過程為學生“學”的過程。結合我校實際,深入進行“導學稿”加“小組合作”的課堂教學模式。
授課時間改革:根據(jù)不同內容的課程,采用長短課的方式,將各類課的教學時間予以協(xié)調整合。
與課程改革與教學改革相配套,必須要有相應的評價改革。這又分為校內評價改革與校外評價改革。
校內評價改革:對學生的評價,我們希望將定性(成長記錄袋)與定量(考試分數(shù))相結合,技能測試與“學分”累加相結合,學業(yè)水平考核與綜合素質評估相結合。對教師的評價,我們準備探索更加科學(既符合一般教育原則又符合具體的教學實際)且便于操作(忌繁瑣)的教育教學評價模式。
校外評價改革:所謂“校外評價”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與社會各界對學校的評價,但主要是前者。我們希望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能夠建立體現(xiàn)素質教育思想與科學質量觀的全面評價體系,根據(jù)我校的特點與特色進行科學評價。
以上設想目前雖然僅僅是紙上談兵,但并非空中樓閣。我曾經對朋友說過我的這些愿望,他說在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下,這幾乎是“夢想”。我笑了笑,沒有反駁。但我想到了多年前我一篇文章中的幾句話:“按某些世俗的觀點,我至今書生氣十足,不能算一個‘成熟’的教育者。但有一點我很自豪,那就是我至今還真誠地懷揣著我心中的教育理想,而且‘居然’還想一點一滴把這理想付諸現(xiàn)實。有人說我的理想不過是‘夢想’,但我要說,對于教育者來說,有夢想和沒夢想是不一樣的,精神狀態(tài)不一樣,行動方式也不一樣。我當然知道,我的理想(夢想)也許只能有百分之一成為現(xiàn)實,即使如此,我也愿意傾盡全力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現(xiàn)在,是“追夢”的時候了!
寫到這里,我必須為“實驗班”正名。多年來,“不許以各種名義辦‘實驗班’”已經是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鐵律”了。只要媒體曝光,凡是辦實驗班的學校校長無一例外都要被“嚴肅處理”。因此,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特點而編各種“實驗班”成了絕對不能碰的“高壓線”。我理解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如此三令五申的初衷,因為的確有太多(或者幾乎都是)的學校打著“因材施教”的幌子,以“實驗班”的名義簡單按分數(shù)高低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實質上是在冠冕堂皇地變相歧視甚至放棄“后進生”。但我要理直氣壯地說,正如不能因為有“地溝油”就不許經營任何食油一樣,我們也不能因為有人玷污“因材施教”的聲譽,我們就放棄了真正的“因材施教”。按學生的個性,將學生組合為不同特色的“實驗班”,真正讓教育適合于每一個孩子,讓所有孩子都學有所樂,學有所得,這有什么不好呢?“一刀切”“一鍋煮”的教育絕不是“教育公平”,而“因材施教”才真正把教育公平落到了實處。
每一個孩子是否滿意,當然不是檢驗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但絕對是最重要的標準之一。只有每一個孩子滿意了,各級領導和學生家長才會真正滿意。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辦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同“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一點都不矛盾。我越來越認為,做教育首先是做良知。每人只有一次生命,孩子只有一次青春,如果我們的教育沒有讓孩子生命更加活潑,青春更加絢麗,我們將寢食難安,心受煎熬。對于教育者來說,滿足孩子的個性發(fā)展,幫助每個孩子找到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是最大的功德;辦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育,讓他們享受成長的快樂,是最大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