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管理是20世紀80年代初西方國家實施的新型學校管理制度。作為一種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它已被許多國家所認同和接受,并成為當前學校管理體制改革的世界潮流。受“外控型”學校管理體制的長期規(guī)約,我國中小學校對校本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比較陌生。隨著我國教育管理責權的下移和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小學校的主體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本文在探析我國學校管理現狀的基礎上,試就中小學借鑒校本管理的策略、路徑和態(tài)度進行簡要探討。
一、中小學借鑒校本管理的現實基礎
1.學校管理理念的更新
學校管理包括政府的教育行政和學校的自我管理?!耙詫W校為本位或基礎”的校本管理的推行,必須以政府教育行政管理責權的下移為前提,以學校管理由“外控”到“內控”的理念更新為基礎。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我國學校管理長期以來是在政府的控制下運行的,中小學只是上級政策的忠實執(zhí)行看,但在市場經濟的宏觀環(huán)境下,隨著經濟管理方式的轉變,各級政府對于學校的管理方式實現了了由“集權”向“分權”的轉移,學校管理體制由“高度集中”到“向下分散”的轉換和學校管理理念由“外控”到“內控”的更新。這使得我國中小學校獲得了一定的辦學自主權,學校的命運和前途也由原來完全掌握在上級政府手中而變?yōu)樵谝欢ǔ潭壬嫌勺约簛戆盐铡?
2.學校內部管理制度的革新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學校管理制度發(fā)生了根本變化。這不僅表現為教育宏觀體制走向“多級權責共享”,且表現為學校內部管理制度的變革。1985年中共中央發(fā)布的《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學校要“逐步實行校長負責制”,1999年全國第三次全教會頒發(fā)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要“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校長負責制是一個以“校長責權”為核心內容的結構概念,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是以學校為基礎進行課程開發(fā)的民主決策過程,因此,校長負責制的提出與實施擴大了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為校本管理的推行提供了制度保證,同時,校本課程的推行,不僅提出了校本管理的制度要求,而且為校本管理累積了實踐經驗。
3.學校辦學體制改革的探索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中小學的辦學體制也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不僅涌現出一些民辦學校,而且民辦學校的數量在不斷增多,辦學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民辦學校不僅擁有辦學自主權,可以自主聘任校長、教師,教學管理人員,自主決定學校財產的使用,而且能夠充分考慮和滿足學生、家長和社區(qū)的需要,能夠根據社會環(huán)境變化及時調整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工作,辦學形式較靈活。隨著民辦學校辦學經驗的豐富及其優(yōu)勢的凸顯,我國出現了介于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之間的“國有民辦”或“公辦民助”學校??梢?,多年來我國辦學體制改革的實踐探索和成功經驗,也為校本管理在我國的“生長”提供了“土壤”。
4.社會參與意識的增強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家長對于女教育越來越關注,不僅要求學校提高教育質量,而且參與學校管理的愿望和呼聲逐漸高漲。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fā)展,一些企業(yè)也產生了參與教育的愿望,逐步形成了諸如投資取向、風險意識、利潤導向、契約原則的企業(yè)教育理念,這無疑為改革官僚化的學校管理體制注入了新鮮血液。隨著社區(qū)教育的開展,學校管理者逐漸意識到,學校與社區(qū)休戚相關。學校的生存與發(fā)展必須依賴于、立足于和服務于社區(qū)。所有這些不僅鍛煉了學校管理者的校本管理能力,同時也增強了社會各界參與校本管理的主體意識。
二、中小學借鑒校本管理的理念建構
1.增加決策意識,建構學校發(fā)展理念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把校長視為學校管理者和上級政策的執(zhí)行者,一些校長也固守管理者和執(zhí)行者的角色而忽視其自身決策者的形象。管理學家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決策是管理的關鍵。在實際工作中,校長作為一校之長離不開決策活動,校長必須增強決策意識,不能只把決策看作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能。校長不僅是學校的組織者、管理者,更是決策者、計劃者;校長要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指示,結合本校的辦學實際,提出自己的辦學理念和發(fā)展目標.制訂具有學校特色的發(fā)展方案。
2.增強開發(fā)意識,優(yōu)化人力資源配置
開發(fā)利用、合理配置。優(yōu)化組合學校的各種辦學資源是學校管理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學校的各種辦學資源中,人力資源占主導地位。人力資源使用合理,配置得當,不僅可以創(chuàng)造價值,而且自身可以增值,成為更加寶貴和有用的高級資源。因此,校本管理論把人力資源開發(fā)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管理者要根據每個教師特有的稟賦、興趣、專長和個人的發(fā)展領域,做到揚長避短,優(yōu)勢互補,使其各顯其能、各盡其才。
3.增強目標意識,力求學校管理精致化
學校管理精致化就是根據校本管理的理念,追求學校管理最理想的目標和最優(yōu)化的狀態(tài)。學校要建構一流的辦學思想,培養(yǎng)一流的教師隊伍和管理者,創(chuàng)設一流的教學設備和條件,力爭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校整體功能。追求學校教學和管理的高質量,讓學生得到最科學,最合理的教育和管理,獲得最好、最全面的發(fā)展,是學校管理精致化的根本要求。
4.增強教學中心意識,走學校質量內涵發(fā)展的道路
近年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校長強化了營意識.淡化了育人意識;強化了公關意識,淡化了教學為主意識;強化了學校社會化意識,淡化了校本意識。不可否認,現代社會的校長角色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已經由單一角色轉化為多重角色,但是多重角色并不能改變校長的主導角色,即管理者、教育者的角色——校長角色的本質沒有改變。校長的主導角色要求校長強化教學為主意識,堅持以教學為中心,遵循教學規(guī)律,承擔領導和組織教學工作的職責,努力提高教學質量,走學校質量內涵發(fā)展的道路。
三、中小學借鑒校本管理的基本策略
1.加強校本管理的研究與實踐
校本管理的理念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已有近30年的發(fā)展史,在實踐中也取得了明顯成效。而我國的教育專家、學者只是近幾年才開始關注校本管理,對其研究才剛剛起步,因此校本管理理念尚不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所熟知。這不僅需要教育專家、學者深入研究校本管理理論,并向廣大教育工作者作系統(tǒng)介紹,還需要他們吸取國外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
2.進行校本管理的傳播與培訓
校本管理的理念剛剛興起,為了能在學校中更好地運作,提高教育質量,有必要對相關人員進行全員培訓。這不僅使他們能夠深刻理解校本管理的理念,深刻認識校本管理的意義,明確各自的職責、權利和義務,而且使他們能夠在學校管理具體運作中各司其職,相互合作,共同改進學校的工作,以滿足社會,學校、學生及家長和社區(qū)的需要。
3.開展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試驗
隨著社會政治和經濟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我國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達其中包含把辦學自主權下放給學校。權力下放的目的是使學校成為辦學主體,以使整個教育體系更為靈活,更能適應外在環(huán)境的變化。但權力下放亦有可能會引起混亂,如我國過去的教育改革曾歷經數次“放一亂一收一死”的循環(huán)。因此,我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必須結合具體實際,有步驟、有計劃地實施,在有條件的地方先進行試驗,然后再推廣。
4.用法律保障校本管理的實施
實施校本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保障社區(qū)、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利,制定國家、地方、學校的法律和規(guī)章制度,規(guī)定社區(qū)和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權利的范圍和各方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等。社區(qū)、家長參與學校管理權利的范圍不應局限于某個學校,而應擴大到地方甚至國家的教育政策的制定和頒布等方面,以對教育發(fā)展發(fā)揮更大的影響和作用。
四、中小學借鑒校本管理的正確態(tài)度
1.校本管理不是照搬某個管理模式
校本管理設有統(tǒng)一的標準和模式可以遵從,需要結合具體的國情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在實施校本管理的過程中.不少國家摸索出了一套適合本國國情的管理模式,如:加拿大的校本管理是財政權下放,英國是直接撥款讓學校和地方管理,新西蘭是財政權下放和地方化管理,美國是自主選擇和地方決策,澳大利亞是地方預算和社區(qū)參與,等等。可是,那種以國外的某種模式來解決國內學校一切問題的企圖,本身就是與校本管理所倡導的學校管理個性化思想相背離的。
2.校本管理不是否定原有的管理體制
校本管理是現代學校管理的一種新的理念與模式.但實施校本管理并不意味著要拋棄原有一切管理理論和方法去重新構建一套“全新”的管理體制,它只是在原有管理體制和管理經驗的基礎上,用以學校為基礎的基本理念來組織本校管理資源,調動本校的管理力量,進行有效的學校管理。因此,校本管理既不是對原有管理體制的全盤否定,也不是簡單修補,而是對原有管理體制的豐富和發(fā)展。
3.校本管理不是單一改革管理方式
校本管理改革是一項結構性的整體改革,必定會對學校管理的各個方面產生影響,如課程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財政管理和學校與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關系、學校與社區(qū)外部環(huán)境的溝通等。校本管理作為校本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校本研究,校本培訓、校本課程的保障,而校本研究的開展,校本培訓,的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fā)也是校本管理存在的基礎。因此,校本管理的改革并不是單一的管理方式的改革,它離不開整個校本教育工作的開展與創(chuàng)新,實施校本管理需要有配套的制度保證。
4.校本管理不是只做表面文章
校本管理的實施關涉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校長、教師、家長等多方的利益。將權力從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向學校下放,這一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對教育行政官員和學校成員的行為、態(tài)度及觀念帶來深刻的影響。因此,在實施校本管理的過程中,各級領導應更新觀念,勇于創(chuàng)新和承擔風險,銳意改革;教師及其他成員應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參與學校決策,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校本管理不是一陣風,不能只做表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