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格明:語文課應當教什么?
他們?yōu)槭裁催@樣教語文?因為他們誤將課文的內容當成語文教學的內容。殊不知,課文的內容與語文教學的內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應當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來表達思想情感。也就是說,“文何以載道”,才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才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大道。這是一個頗有哲學意味的話題。
任何文章都是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問題,或者說,形式與內容的矛盾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矛盾。
語文教學更應當關注的恰恰是文本的語言形式。這是因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或者說語文設科的基本出發(fā)點在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課文的語言形式應當成為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這就是語文教學中形式與內容的辯證關系。
閱讀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汲取作者的言語智慧。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边@一表述具有撥亂反正的意義,這是十年來中國語文教育最了不起的進步。
當然,語文課程有人文性,但語文的本質屬性是工具性,語文是一種表情達意的人文工具。語文教學具有多重功能,語文素養(yǎng)中還應當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而且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能夠促進語文能力的提高。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應當滲透到聽說讀寫的語文活動過程中去,而不是外加香油一勺,更不能喧賓奪主。
李福忠:為什么語文老師教的都不是語文課?
教《我的母親》,只進行母愛教育,那是思品課;教《本命年回歸》,只討論過年風俗,那是社會課;教《中國石拱橋》,留作業(yè)設計石拱橋,那是科學課抑或是美術課。如此施教,偏離了語文課的本質,教的都不是語文課。
《語文課程標準》開宗明義地指出:語文課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這就要求語文課必須要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課中的人文性的教學是是熏染,是潛移默化,不是直白地灌輸,不是刻板地說教。那就是說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滲透人文性。
語文教育專家王尚文說:“語文教學的聚焦點應該是話語形式,即‘怎么說’,而非‘說什么’?!闭Z文教學的“獨當之任”是研究作者是怎么組織表達的,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專門在“說什么”上兜圈子,不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養(yǎng),而且會把語文掏空。
凌宗偉:我們教的是語文課嗎?
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它的包羅萬象、大開大合,用時髦的話來說,就是它的開放性和綜合性。它只是一個載體,通過語言文字將各種各樣的現(xiàn)象、知識、道理、情感等呈現(xiàn)出來了。我理解的所謂語文不外乎就是自己能聽得懂別人的話,看得懂別人的文字,別人的話和文字呈現(xiàn)了那些現(xiàn)象、知識、道理、情感等,還有就是如何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說出來、寫出來。再進一步就是能清楚人家哪里說得好,哪里寫得好,假如我自己說、自己寫會是怎樣的一種方式。
語文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讀懂別人的文字,聽懂別人的言說,學會恰當地用自己的文字來表達的過程。它的基本方法也不外乎聽、說、讀、寫、譯、編。
有一點到是肯定的,那就是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味道。對一個具體的文本而言,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語文教學能做的,要做的就是將不同的人的口味調起來,或者說就是要滿足不同人的口味。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又當如何判斷那堂課是不是語文課呢?學術研究講究的是概念、判斷、推理和論證。感覺解決不了問題。一個憑感覺生發(fā)的“概念”,如何推導出符合學理與邏輯的結論呢?
談及語文教學的任務,最為權威的恐怕就是葉圣陶在《關于語言文學分科的問題》一文中所說的:“語文教育的一個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認識語言現(xiàn)象,掌握語言規(guī)律,學會正確地熟練地運用語言這個工具?!?
從教學的本質來講,語文的教學對象并不是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既然是人,情感因素恐怕就是第一位了。劉勰《文心雕龍·知音》早就闡明此種關系:“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痹僬f作家創(chuàng)作,總是由內而外,即先有客觀現(xiàn)實的感發(fā)而產生的內在情態(tài),這種情態(tài)通過辭章表達出來,閱讀文章的人通過文辭來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沿著文辭找到文章的源頭,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將顯現(xiàn),被人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