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管理當以生為本,以愛為源
時間:2014/6/6
一、有效的教與學,意味著面向每個兒童和確保他們的主動參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要熱情地面對全體學生。
愛生學校建設始終堅持全納教育的思想,堅持面向每個兒童的平等思想。為此,在教與學的過程,有效性首先就意味著不排斥任何一個學生。 愛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更何況身心尚處在發(fā)育階段的小學生,他們不僅需要溫暖、關懷、尊重、信任和理解,更迫切需要愛。愛是學生的一種心理寄托,是一種內心渴望,教師只要真心付出愛,不僅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溫暖之情,而且很容易使學生感動,一旦學生這種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就可以啟迪學生的心靈,喚醒學生的理智,加深師生之間的了解,增進師生之間的友誼,使師生之間的情感產生共鳴,學生就會從內心深處對教師產生親近感和依戀感,學生就會把對教師的愛遷移成對教師的尊重,繼而接受教師的教育。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從而產生最佳的學習效率。正如著名教育家溫斯坦所說:“一個教師如果認識到學習者的感情和企求,他能夠影響學習者行為的機會就會增多?!睈凵畮熓苌鷲?,教師只要付出愛,就能得到愛,就會體驗愛,因此,愛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換。只有這樣,教師愛的教育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成功,這就是愛的感染作用。反之,如果教師用粗暴專制的教育方法去對待學生,用諷刺挖苦的口吻去數落學生,那么,教師不僅不會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會給學生的心靈投下陰影,讓學生內心感到痛苦和逆反,反而會對教師望而生畏、敬而遠之,這些學生還會與教師產生對立情緒,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會發(fā)展到厭惡老師、厭惡學習、厭惡校園生活,導致自暴自棄,消極無為,不思上進,有的學生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我們知道,愛優(yōu)生、好生,對大多數教師來說不是困難的事,而要愛那幾個為數不多卻令人頭疼沒商量的差生卻不是容易的事。這也正是需要我們用心去面對的現實。我們要認識到:差生也是你的學生,你不能視而不見,不能把這些學生擱在一邊,漠不關心,或一味批評、謾罵。不要在有意、無意間讓學生覺得你看重這個,忽視那個。每個教師都應該清楚,你的學生,他們每個人都很明白自己在教師心中的位置。 例如:下課了,許多學生圍了過來,想與老師交談,當教師面對的是優(yōu)生時,教師臉上是笑容燦爛,邊說邊點頭,流露出的是贊賞與肯定.而當差生擠過來想與教師交談時,教師卻馬上眉頭一皺,用不滿的眼光看著他,更有甚者,或開始數落他的缺點,或轉過身子匆匆離去。因此,教師要熱情面對全體學生,僅僅不訓斥、不指責、不苛求他們,是不夠的。必須重視自己的非語言方面的行為在與學生交往中的作用。教師要讓所有學生感到老師對我很好,老師是喜歡我的。所以,熱情地面對全體學生,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有效的教與學的需要。在學生的心中培養(yǎng)一種愛,需要比培養(yǎng)任何一種名花更多的細心和耐心。教師不僅要愛聰明的、漂亮的、健康的、穩(wěn)重的、學習好的和家庭富有的學生,教師還要愛遲鈍的、殘疾的、調皮的、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和家庭貧寒的學生;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還要關心學生的精神生活。愛可以使學生的知識得到豐富,精神得到充實,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優(yōu)化,思想得到升華。總之,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成功教育。愛,可以使好的學生更加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也可以使違法犯罪的學生產生犯罪感和懺悔感,使他們懸崖勒馬,從而產生教育的奇跡。實踐證明:只要教師有愛心,并把愛心奉獻給每一位學生,那么,教師就能把握成功教育的真諦。因此,全納和平等的思想需要轉化為真實的教與學的行動并成為常規(guī)性行為。
愛生學校強調參與和和諧,這不僅需要體現在學校管理的實踐中,同樣需要反映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參與是實現有效的教與學的重要前提之一。傳統(tǒng)教學的問題正是在于忽視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沒有確立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這種忽視學生的教師中心、教材中心的課堂教學仍然顯著地存在于不少的學校實踐之一。有效教與學中的學生參與,首先需要是每個學生的參與,同時需要是主動的參與。而這種參與就需要教師無私的愛與鼓勵。在學生主動而積極的參與過程中,教師給與積極的反饋和指導,由此形成和諧的課堂氣氛,并產生師生互動的課堂活動。
二、有效的教與學,意味著針對每個兒童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教師要給予差生更多的偏愛。
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社會階層正在發(fā)生分化,家庭形態(tài)和特點也發(fā)生著變化,這些直接影響到了作為兒童的學生群體。學生入學基礎、個體生活環(huán)境及其社會經歷,也發(fā)生著分化。學生群體中的多樣化特點日趨增多,傳統(tǒng)學生群體的同質性發(fā)生了變化。也就是說,學校教育面向的學生具有更多的差異性。這些差異性表現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不同、學校外的學習條件不同、學習的動機和目標不同等等。學習的差異也不只是在于以往學校一貫強調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因此,在面向全體兒童教學思想的指引下,有效的教與學,意味著需要為這些不同的兒童提供最適合于他們的教與學,而不能仍然固守以往統(tǒng)一的教與學要求、內容和過程。
為此,需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類、分組,實施有差別的教與學活動。最直接的就是要實施“分層教學”甚至個別化教學。需要教師面向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給予不同的輔導,進行不同的學業(yè)評價,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不同起點上選擇不同的學習速度,取得相應的學習結果。這種教與學,真正體現出了教育面向每個兒童的全納性和平等性。這種因材施教的教與學,對課程、教材和教師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教師角色尤為重要和突出。
所謂教師對差生多點偏愛,只是對差生關注多一點而已,情感靠近差生一點而已。對相當一部分教師來說,偏愛優(yōu)生已成為一種傾向,好像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說起優(yōu)生來,他們是津津樂道,如數家珍。而在對待差生,特別是雙差生時,他們的態(tài)度則截然相反,不是抱怨這、抱怨那,就是不問不管。實在不管不行的時候也是不分青紅皂白,大罵一通。更有甚者,就是想盡一切辦法甩包袱,直弄得你自覺在此再無法待下去,想法走人了之。而對這種種現象,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差生真是無可救藥了嗎?但答案是否定的。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可塑性很強。從生理、心理的角度看,他們渴望被喜歡、被注意、被關愛。而問題的根本恰恰在我們?yōu)槿酥畮煹慕逃呱砩?。由于教師的所作所為使得其他學生對差生側目而視,使得差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他們得到的總是批評、訓斥,甚至嘲笑、諷刺、謾罵……。于是,他們干脆將錯就錯,破罐子破摔,竭盡搗亂之能事,叫你頭痛沒商量。然而,有些教師在對待“差生”問題上卻是另外一種態(tài)度,他們把全部心血傾注在這些學生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細致地進行教育轉化工作,不僅不嫌棄、不歧視,而且多加愛護,對他們常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發(fā)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從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這樣的教育卻往往更為有效。
三、有效的教與學,意味著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快樂和尊重
學生的經驗,教師要做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引導者。
愛生學校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場所,更關鍵的是要創(chuàng)造兒童能獲得情感支持和心靈慰藉的環(huán)境。因此,教與學的活動不應該成為學生的“負擔”,不應該是學生“痛苦的”枷鎖。必須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愉悅的體驗,成為學生學??鞓飞畹闹匾矫?。“教師的任務就是鼓勵和引導兒童,把他們的驅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用于值得從事的活動中?!保ǜd浶艩枺┎荒馨褜W習與非學習的因素割裂開來,必須關注影響學習的非智力性因素,尤其是學生生活中的社會因素。愛生學校在關注兒童學習的同時,也要時刻關注兒童的心理與情感狀況,幫助他們度過低潮或者困難時期,鼓勵學生之間的互相關心、合作學習和團隊參與。教師愛學生,會使學生在他們的生活中不斷體驗人與人之間那種友愛、善良、公正、尊重、信任等美好情感,進而逐步形成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正確認識,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信仰。
要實現有效的教與學,必須體現尊重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學校教育與兒童生活的聯(lián)系。因此,愛生學校必須在開發(fā)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方面有顯著性的特點,要結合地方、民族和社區(qū)的特點,開展有利于兒童學習的教育活動。為此,每個學校需要根據自身學校的學生特點,而建構具有本校特點適合學生需求的課程體系。
四、有效的教與學,意味著為學生終身、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兒童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有效的教與學,不只是關注現代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同樣關注教育對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支持。有效的教與學不只是關注學科知識和學科技能,或許更需要關注兒童的態(tài)度形成。愛學生要真誠,不能虛偽。要善于發(fā)現學生身上的內動力,并不斷激發(fā)這種內動力。在當前價值觀多元的時代,愛生學校的教師們必須更加注重培養(yǎng)兒童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引領兒童的終身發(fā)展。
正如《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所指出的,教育必須為兒童參加未來社會的生活做準備。在現代社會中,理解、和平、寬容、性別平等和友誼是人類的基本精神。因此,教與學的活動不僅要基于傳承社會文化知識,也要培養(yǎng)時代所需要的文明和素養(yǎng)。在全球化的時代。在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需要每個公民具有良好的道德精神和社會公德規(guī)范,而且,要求每個個體具有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為建設我國的小康生活、和諧社會而做出每個人的貢獻。21世紀學校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四個學會”,其中,“學會學習”和“學會共存”,對于今天我們的學校教育尤其顯得重要和必要。
需要關注的是,自尊和自信對于兒童的學習和發(fā)展至關重要。教學活動中不能用“失敗者”(如“差生”)來給學生貼標簽。當學生表現不如意時,學校和教師都要支持和鼓勵他們,為他們提供建設性的建議,注重正面的引導和積極的評價。在教與學中,學校和老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五、有效的教與學,意味著教師需要具有更高的專業(yè)發(fā)展水平,教師要成為終身學習的典范。
建設愛生學校需要依賴一線教師的參與、投入和努力。教師是教與學活動中的重要因素,在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活動中,并不是排斥教師的參與和指導,而是更加要求教師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學習內容,而展開更有針對性和更有實效性的課程開發(fā)、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活動設計、教學過程組織和教學效果的評價分析。因此,教師能力及其專業(yè)發(fā)展始終是實現有效的教與學的關鍵要素。
在建設愛生學校的過程中,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需要更多的立足于學校內部和著眼于教師自身。為此,要在學校中建立一種制度化的、自覺化的教師學習的制度,建立一種合作的教師學習共同體。要關注研究教育實踐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客觀困難和未來挑戰(zhàn);要研究課堂中、教學中、學生中的問題和現象;要注重運用研究解決問題、改進教學;要樹立起自覺學習的觀念,努力把學習新知識貫穿于工作的始終。此外,在現代教育技術發(fā)展日趨普及的情況下,要建立運用技術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實踐活動,使技術成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加深對愛生學校的認識和理解,把握愛生學校建設的本質要求,愛學生,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實施有效的教與學的基礎和前提。希望我們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積極采取切實有效的行動和措施,進一步探究和實踐,為學生健康、幸福成長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