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教師自身價值的再認識
許多網友驚訝于我在論壇上的銷聲匿跡,紛紛發(fā)短消息或電子郵件詢問原因。其實,我不是未寫,只是寫和發(fā)的數量較之以前有所減少。之所以如此,除了家務,更主要的是我對教師自身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上網以后,我不但在教育理念、教育策略、教育情感、教育態(tài)度等方面有了迅速轉變,自身價值也有所體現,可謂收獲頗豐。然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魚與熊掌兼得固然好,可要真正做到實在不易,至少在我身上還不能和諧解決。因實施民主教育、體驗教育和平時雜務繁多,疏于對學生嚴格管理和機械訓練的重視,我明顯地看到,雖然學生查詢、誦讀、閱覽、討論的時間多了,創(chuàng)新意識大大增強,學習環(huán)境非常寬松,對讀書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但他們的錯別字日益增多。試想一名教師不能讓學生打下堅實牢固的基礎,不能使他們在各項比賽中技壓群芳,即使自己成為寫作大師又有何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筆長期的隱形資產,標榜自己在為學生的一生儲備,為學生的生命奠基,誰會相信?況且,我始終認為,理想的教育應該與現行的考試評價并行不悖,“優(yōu)質的教育”不僅應該為學生的一生奠基,還應該經得起現代教育評價體系的考驗。思慮再三,我逐漸清醒地認識到,自己不是專職的教研人員,過分偏重于思考、寫作,自然使生性愛玩的孩子有機可乘。其中既有對訓練強調不足,對學生太過尊重(不嚴厲)的成分,又有把教師的自身價值概而統(tǒng)論的原因。
最近幾年,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教育科研倍受重視,科研大軍越來越多,毫無疑問這是教育進步的表現。然而,某些考核評比活動(如公開課、教學能手、論文等)的層出不窮,教育主管部門的誤導(沒有XXX不能XXX),是否也使教師的自身價值在悄然轉向:學生成績無所謂(除中、高考外,各種比賽比例分配較嚴重),只要能表演、能寫就是出類拔萃的教師,就能進級、晉升等。這何嘗不是急功近利的教育?何嘗不是教育造假、教育誤導行為的表現?
優(yōu)秀教師有很多種:專事于教學研究,“文章滿天飛,報告到處做”者,是一種;埋頭教學,學生成績顯著而少有著作者,也是一種;既注重學生成績,又重視教學研究,教書育人和教育科研齊頭并進,品格和學養(yǎng)著作等身者,又是一種。如果要再比個高下,當然是第三種教師最值得推崇。然而,如果某些科研型的教師僅“上課頂呱呱,文章滿天飛,成果一大堆”,卻“成績沒感覺,甚至拖后腿”,個人以為,這樣的自身價值就不能和社會價值相提并論,這種紙上談兵似的教育科研不做也罷。因為身為教師,這有悖于教師的神圣職責——教書育人,誨人不倦。教師應以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本。
參加工作十余年,我一直過著教書匠的生活,但學生表現始終是我引以為榮的資本。今年上半年,我文章發(fā)表十余篇,論文、范文多次在省、總校級的比賽中獲一、二等獎,對教育的認識愈加深刻,對教育的熱愛也是前所未有的。長此以往,即使可能成為一個寫家,一個科研型的教師,但學生成績不能位居第一(和其他平行班比仍居上游),也使我常常內疚,甚至焦慮。我覺得,一個優(yōu)秀教師的價值,首先應該體現在學生身上,然后才能在自身顯現。公開課講得再好,寫文章再多,學生成績不好,也不能說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教師講課、寫作、反思、搞教育科研固然重要,這些應是教書育人的前提。一位教師如果沒有為學生奉獻的精神,沒有“甘為人做嫁衣裳”的品質,何談對教育的愛,何談教育科研?本學期,我把“當學生取得巨大成功的時候,是我最為快樂的時刻”作為座右銘,雖然發(fā)稿不多,但讀書、思考一刻未停,只是更像嚴凌君、王澤釗等,為學生花費的時間偏多而已?!肮Ψ虿回撚行娜恕?,去年,我的學生參加“全國小學生語文閱讀和寫作能力大賽”,幾近全軍覆沒,而今年獲獎人數竟成為全校最多的班級??吹綄W生們的精彩表現,比自己發(fā)表幾篇文章還快樂、自豪!
我的思考和言行不一定正確、全面,但我為自己重新定位教師的自身價值而無憾,并會為之繼續(x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