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是學校培養(yǎng)人的重要載體,是實施素質教育,學校管理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在深入推進課程改革過程中,我們堅持素質教育和學校管理從課程出發(fā),從三方面入手,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統(tǒng)一目標與特色目標、共性發(fā)展與個性發(fā)展緊密地結合起來,既保證了課堂的高效,又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扎扎實實地落在了實處。
一、改造學科課程,夯實學校素質教育根基
改革學科課程的基本訴求是實現“生本化”,即以學生認知和情感的發(fā)展需求為本,對學科課程進行增補刪減或整合重組。我們通過建設“引橋課程”、有效整合教材、開展“梯式練習”三條途徑對學科課程進行靜態(tài)改造,又通過構建自主課堂對改造后的學科課程進行拓展和深化。
1.建設“引橋課程”,破解學習難點
“引橋課程”是指為學生學習新知尤其是重難點的突破,做好前置知識或背景的鋪墊。初一學生的小初銜接、初二學生的“兩極分化”、高中學生的適應不良,都需要搭建引橋解決。我們構建的“引橋課程”包含:為初一新生實施的“入校引橋課程”,旨在幫助初一新生消除學習前置障礙,適應初中學習;為在校生實施的“難點引橋課程”,旨在幫助學生破解學習難點,減少“兩極分化”;為將來高中學習實施的“高中引橋課程”,旨在解決初高中學生在學科知識體系和學習方法上的銜接困難,為學生長遠發(fā)展奠基。
2.有效整合教材,激發(fā)學習興趣
有效整合教材是指教師以選用教材為藍本,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中最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情感需求、最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部分,整體移植或借鑒,使學習內容更加適合學生。
3.用數據管理課堂,對流程微格研究
為使生本化的學科課程產生最大效能,我們探索“用數據管理課堂,對流程微格研究”的課堂研究方式,探索課堂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使課堂教學更加走向科學。
初中課堂的追求應該是“高效”而且“愉悅”。為尋找高效愉悅課堂的關鍵要素,我們在全校師生中廣泛開展調研。上千個“數據”顯示出,“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內容、師生配合、教學方法”師生關注度最高,從而把這四個要素確立為課堂改革的關鍵要素。課堂改革有了著力點,課堂研究的指向更為明確。
各學科制定“學科教學規(guī)范”,把高效環(huán)節(jié)固化在規(guī)范中,刪除無效環(huán)節(jié),并形成了與此相適應的“學科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保證了課堂效能的最大化。記錄流程、分析數據、透視數據、解決問題、探索規(guī)律,已經成為我們課堂研究的基本流程。
二、構建活動課程,助推學生自主特長發(fā)展
構建活動課程,是指將學生活動納入廣文課程體系統(tǒng)一管理,對學生參與活動情況實行學分認定,助推學生自主特長發(fā)展。
1.學生活動“課程化”,提升課程價值,保障活動效果
調研發(fā)現,學生幸福感的重要來源排在首位的是“學校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我們堅持把學生活動全部納入課程體系中,明確課程目標、實施方式、實施時間、實施要求、課程評價等,提升活動的價值,保障了活動健康有序的開展。目前,已構建起包含“入校課程、國旗下講話課程、主題教育課程、班會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社團課程、‘節(jié)日’課程、陽光60'課程、演講與口才課程、離校課程”在內的十大活動課程體系。
2.活動課程“個性化”,滿足學生需求,促進特長發(fā)展
在推進方式上實行“主題引領,模塊推進”,每項活動都由不同的課程模塊構成,學生自主設計、自主選擇、自主實施、自主評價和自主展示。每一項內容都是必修的,但參加何種具體課程模塊,則是可選擇的、個性的。在實施方式上堅持“自主參與,實踐體驗”,學生參與活動課程情況進行學分認定,活動課程總學分60分,完成60分方能畢業(yè),學分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
例如,“綜合實踐課程”是學生喜歡但難以實施的課程。通過調研學生需求,我們確立了三大研究專題:初一“人與自然”,初二“人與自我”,初三“人與社會”。每學期,根據各學科共同涉及的內容,確定研究主題:如初一上學期“人與動物”,下學期“人與植物”。學生針對研究主題提出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形成“小課題”進行研究。相同課題的同學組成研究小組,分工合作,學期結束時圍繞同一主題進行的“小課題研究”成果展示,使學生真正實現了思想碰撞和成果分享。
三、創(chuàng)新學校課程,放大學校素質教育優(yōu)勢
這里所謂“學校課程”,特指學?;谔厣囵B(yǎng)目標而自主開發(fā)實施的課程。中小學校應該在國家統(tǒng)一培養(yǎng)目標指導下,基于學校自身的發(fā)展歷史和社會需求,確立自己獨特的培養(yǎng)目標,使之培養(yǎng)的學生具備一些與眾不同的特質。這種獨特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特色化的“學校課程”。
廣文中學有126年的發(fā)展歷史,百年歷史培育了陳少敏、秦馨菱等數十位卓有成就的人物,也有“世界大家”曾在廣文工作和生活過。百年廣文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與探究能力。由此,我們提出了“大家風范,人文素養(yǎng),科學精神,國際視野”的獨特培養(yǎng)目標,構建起由“大家系列,文化系列,實踐與探究系列”三個課程系列、14個課程門類、若干個課程模塊組成的學校特色課程。
1.三大系列課程,幫助學生“實踐大家風范,豐富人文素養(yǎng),培育科學精神”
“大家”系列課程包括“廣文大家”“中國大家”“世界大家”“大家作品”四個課程內容,“廣文大家”是必修的,其他是可選擇的。在實施要求上,有走近大家、了解大家、感悟大家、實踐大家。各學科開發(fā)的“大家課程”與本學科緊密相連,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興趣。
“實踐與探究”系列課程與“綜合實踐課程”不同,它基于學科,超越學科,善于從生活實際中捕捉問題,更加關注學生的興趣。通過學科性探究,建立學科思維,培育學科意識,培養(yǎng)科學精神。
2.三條開發(fā)途徑,實現必修與選修有機結合,共性與個性互相促進
山東省地方課程被有效整合到學校特色課程中,作為必修課程予以落實。根據具體內容、實施方式和課程價值,進入不同系列。其中,《安全教育》《環(huán)境教育》課程進入“實踐與探究系列”,《傳統(tǒng)文化》是“文化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規(guī)劃》作為“大家系列”的重要內容。
由學校集體開發(fā)的“廣文大家”“廣文精神”“廣文誦讀”等課程是必修的,由學科開發(fā)的課程是選修的。學校課程總學分40分,學分修習情況作為畢業(yè)的依據,進入綜合素質評價?;趯W科研發(fā)和實施學校課程,保證了學校特色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也使廣文特色課程走向豐富和完善。
以上三所學校,分別針對自身學校實際,從不同的切入點,以不同的途徑和方式,苦苦尋思,不斷地獲取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行動,找到了一條真正適合自身的發(fā)展道路,生產出了自己特色的創(chuàng)新性產品。這說明,學校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管理,學校才能適應社會變遷和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需求,學校才能謀求更好地發(fā)展。
以多元課程為載體以自主體驗為路徑大力推進學校管理創(chuàng)新
時間:2016/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