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與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也開始越來越受到重視,而初中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點是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及欣賞評價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可以通過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加強閱讀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課堂內外相結合及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等閱讀教學策略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與綜合素質。所以在新課改下加強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探索非常有必要。
一、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推動下,多媒體教學也成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手段。由于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材料大多比較枯燥乏味,導致學生很難靜下心來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而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搜集與課程相關的圖片、視頻及故事等材料呈現在學生面前,使閱讀教學更具畫面感,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以此來提高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比如在《魯智深拳打鎮(zhèn)關西》這節(jié)課教學中,可以先在課前播放相關的影視作品,讓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再通過講解來加深學生對入物的了解,再讓學生指出影視作品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節(jié)及背景之間的差異,以討論的形式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經典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發(fā)現樂趣,通過閱讀思考來提高自主閱讀能力。
二、增強教學與現實的聯系
由于語文教學活動對文本的依賴性較強,以至于現今的閱讀教學活動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并不緊密。然而語文是來源于生活的,即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時代性,但是作者與讀者對生活的領悟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加深學生的理解。比如,在魯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孔乙己窮困潦倒、好吃懶做、死要面子卻又忠厚善良的性格特點讓學生想想現實生活中是否有這樣的人,將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遷移到現實生活中,提高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悟能力、思考能力,從而達到素質教育對學生所提出的要求。
三、促進課堂內外之間的結合
由于閱讀文學作品所需的時間較長,而課堂時間較短,因此,要想在課堂上完成閱讀訓練是不太現實的。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指導后,可以建議學生去圖書館借閱書籍,增加閱讀量,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由于班級學生較多,一對一指導的形式不太現實,教師可以通過分組的形式讓學生成立課后練習小組,鼓勵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與交流,通過組員之間的相互監(jiān)督保證閱讀練習的持續(xù)性,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量與閱讀效率。
四、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摒棄向學生灌輸知識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喜好來從不同的角度感受文本的魅力。比如,在學習《社戲》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根據文中的具體描述來畫出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不同的學生就會有不同的作品,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jié)來進行表演,在表演的時候進行分組,讓學生根據文中“雙喜”及“六一公公”等人物的描寫來進行對話表演,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的解讀來完成表演,通過表演的形式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時還要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將閱讀的主體地位歸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并通過合作來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
初中語文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閱讀教學,閱讀教學對學生文學素養(yǎng)及綜合素質的提高有重要的影響,同時還能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要讓學生通過閱讀來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合作意識,進而得到全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