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對“工匠精神”的呼喚,可謂適逢其時,意義重大。筆者想到自己的職業(yè)——語文教師,不也是專業(yè)技術工作者嗎?也應該有“工匠精神”。
像工程師一樣,語文教師要有解析作品的能力。面對一件作品,普通人只注意外表的光鮮,業(yè)內的工程師卻能知曉內部的機關、結構的奧妙。語文教師作為言語作品的工程師,解讀言語作品,不僅要能讀懂其中的思想內容,更要能透視它的內在結構、邏輯思維。歌德說過這樣的話:內容人人看得見,含義只給有心人得知,形式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秘密。讀懂課文的內容是一種能力,知道課文內在的結構秘密更見功夫。這樣的老師,方可以引導學生在課文里走一個來回。從內容到形式,從形式到內容,把課文弄個一清如水。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余映潮老師教《記承天寺夜游》,對文章做了透徹的分析。短短的7句話,他嘗試用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分析文章的結構。二分法,前面敘述,后面抒情。三分法,分別為敘事、寫景、抒情。四分法,分別為起、承、轉、合。分法不同,各得其妙,讓我們體會到文章的結構之美、寫法之美。在一次大型教研活動上,余老師執(zhí)教《孤獨之旅》,課文的作者曹文軒教授就在現場觀課。課后評議交流,曹文軒教授感嘆,余映潮老師把他的《孤獨之旅》看穿了。也就是說,課文結構上的、思想上的種種玄妙與難解已經被余映潮老師透視干凈,一覽無余。能夠“看穿”文本,并且把文本內在結構的奧妙一一揭示給學生看,不正像一個高級工程師那樣嗎?
像工程師一樣,語文教師要有建設作品的能力。一個好的語文教師,不但要知道什么是好作品,而且要知道怎樣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有自己的好身手。梁實秋讀書時,遇到一位姓徐的語文老師。徐先生喜歡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學生作文。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經他勾抹,所剩無幾。梁實秋終身記得徐先生的“大墨杠子”,覺得自己寫文章能少說廢話,能有一點硬朗之氣,知道“割愛”的道理,完全歸功于徐先生的教誨。徐先生不愧為一個好的語文教師。他的功夫不在于口頭上指點江山,而在于躬身實踐悉心傳授。
說語文教師要有“工匠精神”,還在于語文教師非常需要工程師的實踐特色,動手能力和作品意識。不肯動手實踐的工程師不是真正的工程師。拿不出作品的工程師不是真正的工程師。同樣地,語文教師要有自己的言語作品,要有創(chuàng)作言語作品的實踐,只有這樣才能深刻地理解言語作品,才能以自己的實踐引導學生的實踐。
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開宗明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樣的表述,突出了語文課的實踐特性。語文課堂,不能只完成課文解讀的任務,還要關注表達,著意運用,讓學生得言、得意、得法,致力于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建設言語作品,語文課程的實踐特色才可能有效落實。為著這個目標,語文教師應該有“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