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力的學校管理常常沿著熟悉的道走,去年怎么做,今年還怎么做。然而,這種“老馬識途”式的管理省力卻不省心,效果不理想,因為教育形勢在變,人的觀念和追求在變,老矛盾、新問題越積越多,校長、學校處于尷尬被動的局面。細究成功學校的辦學歷程,總在一個“變”字。所以,嘗試著做些改變,應是校長認真思考和努力解決的問題。
“變”是永恒的主題
教師成長也像學生成長一樣,需要關(guān)懷、愛護、引領(lǐng)和鼓勵, 為什么教師工作七八年后,會突然“老于世故”、“看破紅塵”了呢?羈絆教師前行的因素很多,有些屬于教師個人,有些則是學校層面造成的。
鏡頭甲:許多學校,尤其是師資力量薄弱的學校,總將優(yōu)秀教師投放在重要的崗位上,部分教師因而年復一年地戰(zhàn)斗在中考、高考前沿,接手的班級大都是差班、亂班,學習習慣差,優(yōu)秀學生少,教師雖竭盡全力工作,也只能勉強完成中、高考任務,班級整體成績很難提高,學校利益收獲了,損失的卻是教師個人利益。李老師連續(xù)把關(guān)別業(yè)班八、九年,少有一等,更沒有優(yōu)秀,看著前后進校的同事一個個晉升了高級,不免著急、埋怨和寒心,功成名不就,成為這些教師揮之不去的痛。
鏡頭乙:教師業(yè)務比賽,本意是交流、激勵和促進,然而,一些學??偭晳T于打分排列,用冰冷的數(shù)字演繹一切,少數(shù)教師敞亮、榮光,獎金、鮮花和榮譽樣樣不拉,多數(shù)教師卻落得灰頭灰臉,情緒低落、抵觸,以至于每次開展活動都需要干預才得以開展。活動本該是教師成長道路上的加油站,事實卻成了打擊教師自信和激情的滅火機。
鏡頭丙:某校課改驗收出現(xiàn)了“怪”現(xiàn)象,一批公認的教學水平高的“老”教師紛紛落下了馬,名次排在前面的,多是工作不足十年的青年教師,有的甚至只有兩、三年。究其失敗的原因只有一個字,就是“變”,沒跟上教改的腳步,一味滔滔不絕地講、灌輸,又怎能適應新的教育形式,新的評價標準呢?
驗收猶如平靜水面落下巨石,掀起不小波瀾,“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到了謝幕的時候了。
……
管理的責任之一是對不合理、不科學現(xiàn)象的規(guī)避,而不是制造,所以,校長要放下過“安穩(wěn)”日子的心態(tài),走到教師中間去,耐心傾聽教師的心聲,了解管理中的弊端,無論關(guān)乎學校改革的大事,還是中途接班、賽課活動等涉及部分教師利益的“小事”,都應該是校長目光投射的地方,既要顧大局,也要兼顧局部,讓教師少些低落、抱怨,多些激情、感動,只要校長執(zhí)著地堅守,教師、校長和學校,就會在一次次改變中成長起來。
走教師路線
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校長上任伊始,可謂壯志凌云,雄心勃勃,熱情高,干勁足。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熱情慢慢冷卻下來,原來的那股改天換地的豪情,徹徹底底被時間消耗殆盡,代之以來的便是求穩(wěn),求安逸思想,學校的發(fā)展可想而知了。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根本的一條是沒有發(fā)揮集體的作用,沒有把教師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剃頭的挑子一頭熱了。
雖說校長大都是從優(yōu)秀教師一步一步成長起來,于學校工作不但不陌生,甚至有一些
成熟、獨立的思考和見解,但是,校長也是常人,也有自身的弱點,一個人的智慧畢竟有限,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中,出現(xiàn)角度、深度偏頗的情況常有發(fā)生,尤其校長以管理者自居時,校長和教師便成了矛盾的對立面,這時,管理往往只剩下了一個“管”字,角色定位錯了,就不可能以教師的視角審視與思考了,這種“不換位”的習慣養(yǎng)以后,隨之而來的必然是“獨斷專行”,這樣的話,你說教師會聽嗎?校長即使是一條龍也是不成的,何況我們既沒有諸葛的才氣,也沒有劉備的度量呢?
走進一所學校,看看學生便知道教師如何,看看教師可以知道校長如何,一點不為過。教師的精神面貌是學校管理的一面鏡子,也是校長工作作風一面鏡子,民主、親和與溫情,帶來的是教師幸福、激情地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這樣的學校,一定是充滿朝氣和大有希望的。
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教師發(fā)展的思考者,而這種思考需要和學校、教師的實際結(jié)合起來,才能成熟、理性與科學。聰明的校長,不但傾心于和教師打得火熱,創(chuàng)造火熱的場面和機會,諸如,走進課堂,“泡在”教研組,“無意”邂逅后的“閑聊”,制定征詢意見、建議的問卷,召開座談會,設立校長懇談日,組建督政的教師、家長議事組織,用好用活教師代表大會等,校長更能從這種“親熱”中,得到校長自身的、學校發(fā)展的、教師生活的、學生管理的等方方面面的信息,無論問題,還是建議,即便是抱怨和牢騷,也會從中提取“有用”的元素,成為思考的素材、成長的養(yǎng)料和點燃智慧的火種?!?
如果把學校管理比喻成一粒種子,那么,教師就是孕育它的土壤。所以,親近教師,走教師路線,該是校長的明智和必然的選擇吧。
走教師路線不是校長一個人的事,學校工作要靠全體干部教師一塊完成,所以,走教師路線應是每一個教育管理者——無論是校長、學校中層,還是教研組長、班主任,都須堅守的,選擇了走教師路線,就選擇了的尊重、信任、理解和關(guān)懷,大家抱成了一個團,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的。這樣的工作氛圍,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任何奇跡都可能創(chuàng)造。
教研、備課組長雖是最基層的管理者,卻承擔著學科教學、教研和教師成長的重任,是學校教學機體的“心臟”部分。然而,教研組的管理歷來都是一件讓人頭疼的事,一些學校想盡了各種辦法,條條框框細之又細,獎懲措施涇渭分明,效果卻很一般,總覺得教師在和管理者玩捉迷藏。
根由在那里?是教研活動的形式化,教研內(nèi)容和形式不是教師需要的,因為它不切合教師實際,于成長,于教學大多是剝離的,針對性、實效性差,教師的主動性提不起來,組長成了孤家寡人,研討的課題沒有征詢教師的意見、建議,也缺少個體的深入研究,中心發(fā)言、集體研討成為擺設,何來效果?
一旦組長選擇了合作,選擇了走教師路線,景象自然不同了。
學校政治組就是一個例證,五六個人的學科組,獲得國家級、省級優(yōu)質(zhì)課一等獎的有四人,其中兩位教師還獲得了省教學能手稱號,“最不濟”的也是市級一等獎、教學能手。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虛心、上進、好學、善思。
從考核的角度說他們該是競爭對手,可看平日的研究,則更像“利益共同體”,思考有深度,研究有厚度,氣氛有“溫度”,好像是為了研究走在一起。教師們成長這么快,“老”組長韓老師功不可沒,用韓老師的話說:“其實也沒有什么,教研組走到今天,彼此的信任、合作最為關(guān)鍵,我的作用一是自個帶個頭,另一個則是粘合與潤滑的作用?!?
一邊是零星的,單打獨斗互相猜忌的責任田,一邊是集團化耕作的,共同進步的合作社,孰優(yōu)孰劣顯而易見。
學校管理是篇大文章,寫好這篇文章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選題、構(gòu)思和書寫一件也不能離開教師,因為教師并非置身文章之外,而是文章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走教師路線,凝聚教師之心,發(fā)揮教師之力,是做好這篇文章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