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制度“唯分數論”,影響了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一直為社會各界詬病。已構建了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致力打破“高分數=好學生”框框的上海,將自2017年起率先全面實施“兩依據、一參考”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
這意味著,在學習成績差不多的狀況下,高考招生選拔將更多地關注學生體育、藝術、創(chuàng)新實踐和志愿服務等綜合素質方面的表現。
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12日聯合公布各自對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的使用辦法。2017年起,4所高水平高校將分別在“綜合評價錄取改革試點”、“秋季招生”等相關招生中,重點參考使用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據悉,上海其余高校將于2016年底前,公布其使用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的辦法。
據悉,在本輪高考綜合改革中,上海從2014年起建立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郭為祿12日表示,這既符合高中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導向,也符合高校根據辦學特色選拔培養(yǎng)高素質、多樣化專業(yè)人才的需要,邁出了破除“唯分數輪”的重要一步。據了解,上海高中階段學生社會實踐不少于90天,其中志愿者服務不少于60學時。
郭為祿說,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的錄入盡可能采取客觀數據導入方式,部分難以考察的主觀性指標亦轉化為參與相關活動的情況及成果記錄。他說,信息記錄在客觀性、真實性和準確性上是有保證的。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陸璟表示,教育質量是遠比分數更豐富多樣的學生能力和品質,不只體現在最后的學習結果上,而體現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體現在學生的活動和行為表現上。所謂“學習能力強”的孩子,一定不是那些聽話、安靜、記憶力強、解題能力強的學生,而是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提問和質疑,喜歡與他人討論和分享,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善于合作和解決問題的學生。
據悉,2015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從中國大陸錄取了近20名新生,他們都不算“學霸”,有許多人并非來自國內最好的重點高中。然而他們有著十分明顯的共同點:比較獨立,有思想,有禮貌,參與各種國際性的交流活動,擁有多方面卓越的能力。近年來,香港幾所大學在內地招生,也并非只盯著所謂“高考狀元”,而是特別欣賞綜合能力極強的學生。
陸璟說,上海四校方案雖有所不同,但都重視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關注學生的平時成績、拓展型和研究型課程修習情況、研究性學習專題報告等。這些信息體現了單憑考試成績所不能反映的學生能力和品質。從高中教育全局角度來看,這也為多樣化、個性化、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環(huán)境和機制,契合了當前國際關注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