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經(jīng)驗的老師知道,能不能把一個班級帶好,關(guān)鍵是班上有沒有和老師配合的學生。
教師在管理班級的時候,關(guān)注哪些群體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心理學的破窗效應可以給我們啟發(fā)。美國學者研究指出,在一棟建筑物里,若是有一扇窗子的玻璃被打破,但沒有人去做任何的處置,很快就會再破第二塊、第三塊。當達到一定數(shù)量之后,整個破壞的速度更會呈倍速上升。將該原理用到班級管理上,如果學生不良行為多到一定數(shù)量,全班就會快速淪陷;而好的行為增加到一定數(shù)量,全班也會快速步入正軌。
有經(jīng)驗的老師知道,能不能把一個班級帶好,關(guān)鍵是班上有沒有和老師配合的學生。教師怎么才能和學生保持良好的關(guān)系呢?根據(jù)單純曝光效應,即只要一個人、事、物不斷在自己的眼前出現(xiàn),自己就有機會喜歡上這個人或事、物。教師要想得到學生的喜歡,要經(jīng)常接觸學生,但是,單純曝光效應也是有三點需要注意的:一開始就讓人感到厭惡的事物,無法產(chǎn)生曝光效應;如果兩個人彼此之間已經(jīng)有一些沖突,或者是性格上本來就不合,越見面反而越擴大彼此的沖突;過多的曝光會引起厭煩。
除了體罰還有什么辦法
作者鼓勵學生受到自然的懲罰,即學生做了錯誤行為后,應該讓其真正感受到這個行為的后果
自從教育主管部門三令五申禁止體罰后,很多一線的教師們感到手足無措。在他們的觀念中,體罰是唯一可用的工具。那么,除了體罰之外,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讓學生聽自己的話呢?這時,教師們想到了獎賞,該書中談到賴老師使用獎賞來激起學生的學生動機,一開始只是請學生吃一根棒棒糖就效果很好了,接下去是喝飲料,然后是冰沙,最后是禮券。最終的結(jié)果是非電影票達不到效果,這就是所謂的“過度辯證效應”,意思是內(nèi)在動機的強度有可能因為外在動機的加入而遭到破壞。學習本來可能是學生喜歡做的事情,因為我們不必要的獎賞,讓學生誤以為學習是為了得到獎賞。而一旦獎賞消失,就沒有學習的動機了。
那么,除了獎賞,還有什么讓學生聽教師話的方法呢?懲罰。但是,如何可以讓懲罰更有效呢?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如果個體在表現(xiàn)某些行為后得到某種強化,這種強化是個體想要的,那么個體在日后就會更愿意在類似的情境中表現(xiàn)出同樣行為。相反,如果這種強化是個體不想要的,那么個體出現(xiàn)同樣行為的幾率就會下降。該書談到了學校中的一些“習慣性違規(guī)”,作者認為“習慣性違規(guī)”的同學可能是通過違規(guī)的方式來獲得關(guān)注。對這些學生來說,被老師罵可能是一種享受,違規(guī)和享受、獲得關(guān)注聯(lián)系在一起,就會不斷違規(guī)以求注意。
此外,作者鼓勵當事人受到自然的懲罰,即當事人有了錯誤行為后,應該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這個行為的后果,比如本來校規(guī)說打架要記小過一次,那么打架后就一定要記小過一次,而不只是教育一下了事。作者還提到了使懲罰有效的一些小竅門,如態(tài)度、語氣、時間、人數(shù)、道理的掌握。
教師如何面對教改
作者認為,教改走到現(xiàn)在的地步,教師也是有責任的——在政策出錯后默默不作聲,有時沉默也是犯錯
在書中提到,蔡國良老師因為一開始就不滿分班制度,到最后受到大家排擠,被定性為“不滿分班的教師”。雖然他早已經(jīng)失望而不再講話,但是大家還是把他當成目標,好像他在搞什么地下組織來反對學校的政策,這就是所謂的“印象的初始效應”起了作用,即一開始大家的印象占了決定性的作用,反正再怎么聲明,也不會改變別人對自己的印象。書中林冠鳴老師也對分班大為不滿,但覺得無力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加上看到蔡老師的不公正待遇,只能聽之任之。由此,作者提到了心理學中著名的“破壞性服從實驗”。
作者認為,教改走到現(xiàn)在的地步,教師也是有責任的,在政策出錯后默默不作聲,有時沉默也是犯錯。作者從心理學知識出發(fā),指出教師在教改中犯下的錯誤,呼吁教師自己去思考對與錯,而不是單純服從上級的指示。教師不僅是教改的執(zhí)行者,也需要對教改進行反饋和建議,甚至身體力行,進行教育創(chuàng)新。
作者通過結(jié)合學校中發(fā)生的事件來論述心理學知識,更加深了讀者對這些心理學知識的了解,有助于將這些心理學原理應用到自身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去,也有助于培養(yǎng)讀者對生活周遭情境的洞察,特別是讓教育者放下本身對教育的固執(zhí)的偏見,從另外的角度來看教育。本書雖然是臺灣教師基于臺灣教育現(xiàn)狀寫的一本書,但書中的一些現(xiàn)象具有普遍意義,如“能力分班”。大陸地區(qū)很多地方也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通過臺灣教師對臺灣教育制度的反思,也為大陸地區(qū)的教育制度敲響了警鐘。
一直以來,學校都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場所,父母關(guān)心孩子在校的情形,教育管理部門的官員想要了解學校辦學的情況,但是這些人都沒有身處在學校的教師更為了解校園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而連發(fā)生了什么事都不知道,就更不用說如何解決問題了。父母可以通過這本書,了解孩子在學校到底遇到了什么事情,而不僅僅是責罵;教育主管部門的官員,教育的專家學者們可以通過這本書了解校園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從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教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