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處理學生的“不敬”
時間:2014/6/25
在班主任的工作實踐中,我體會,要處理好學生的“不敬”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在事件發(fā)生時,宜冷不宜熱
當學生的“不敬”發(fā)生時,不激動、不發(fā)火,是不可思議的,但作為班主任必須顧及到自己的感情會帶來的后果,要以理智戰(zhàn)勝感情,冷靜處理。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職業(yè)意味著他放棄了個體喜怒哀樂的權利,應使自己胸懷寬廣?!?br />
記得去年,我剛接一個初一班主任不久,開班會時,一位男生提出:班里的籃球壞了,想拿班費再買一個。我正為班里的大部分男生不學習,只講玩兒發(fā)愁,籃球壞了,高興還來不及,堅決不肯出班費買。學生說:“我們原來小學的班主任就給買,比你好!”我一聽,還抬出原來的班主任來壓我,越發(fā)氣憤。結果學生拍課桌,我拍講臺桌,大吵了起來。使得本來很嚴肅的班會,變成了班主任和學生吵架的戰(zhàn)場。這件事在班中影響很不好,學生們都認為新班主任是個專制的人,對我敬而遠之,工作很難開展。事后一段時間,冷靜下來細想,學生不愛學習有很多原因,打藍球并沒錯。經(jīng)與同學商量,他們自己出一半錢,班費出一半買來了新籃球,但要保證學習。很奇怪,新足球買來后,這些男同學的學習成績不但沒有因打球繼續(xù)下降,反而大有進步了。
現(xiàn)在回想起來,雖然這件事未造成重大后果,但如果當時冷靜處理,會節(jié)省很多時間,班級工作也避免走彎路。
二、事發(fā)后,宜靜不宜動
一些班主任在“不敬”事件發(fā)生后,急于解決?;蛘覍W生家長告狀,或到學校政教處尋求解決的辦法。在“不敬”事件發(fā)生后,大多數(shù)學生的心理會很敏感、很脆弱。如果再找家長和學校去刺激他,很容易產生更壞的結果。通過實踐,我覺得,事件發(fā)生后,不要急于采取行動,而要靜下心來思考。想一想,為什么會發(fā)生“不敬”事件,自己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有哪些不足。如果自己能解決,就決不要找學校、找家長。
突發(fā)事件最能體現(xiàn)班主任的自控能力和應變能力。學生對動不動就找家長、找學校告狀的班主任最反感。這樣,班主任工作將無法開展。
三、處理“不敬”事件,宜深不宜淺
學生很清楚應尊敬師長,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因此,一般情況下,只要發(fā)生學生對班主任的“不敬”事件,其背后必有隱情。我們在處理“不敬”事件時,應深入調查、了解,決不能敷衍了事。
四、處理“不敬”的態(tài)度,宜真不宜假
有時,“不敬”事件發(fā)生后,班主任怕把事件擴大,偽裝自己的情感,不能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這種態(tài)度是不可取的?!安痪础笔录蚨嗷蛏俣紩诮處熀蛯W生心中留下陰影,如果不真心實意地去解決問題,不光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就連教師的身心健康都會受到傷害。更無法開展班主任工作,只能當逃兵,辭去班主任工作了。
當“不敬”事件已經(jīng)發(fā)生時,作為教師應放下架子和面子。用真誠的態(tài)度去檢討自己的缺點、錯誤。如果學生的“不敬”是因教師的原因而起,應勇于承擔責任;如果主要原因在學生,我們也要有寬宏的氣量。今后努力尋找出適合教育他的方法。
五、處理“不敬”的尺度上,宜寬不宜嚴
因為,“不敬”是針對我們教師的,教師受到傷害,所以,處理“不敬”更應把握好尺度。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币虼?,寬容策略的提出,不是放松了對學生的要求,而是必須更加嚴格;不是降低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而是提高了要求和標準。我們的所作所為無不以教育為目的。如果通過一件事、一句話、一個眼神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我們受的一點委曲是值得的。
其實,班主任處理“不敬”的最好辦法是避免“不敬”事件的發(fā)生。要避免“不敬”事件的發(fā)生,我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嘗試。
1、加強自身修養(yǎng),贏得學生的尊敬。教育家加里寧曾說:“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性,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xiàn)象的態(tài)度,都會這樣那樣地影響全體學生。如果教師很有威信的話,那么,這個教師的影響就會在某些學生身上留下痕跡。”可見,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著深刻而久遠的影響。所以,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嚴于律己,品德高尚,博學多才,積極進取,通過自己良好的思想、個性、才能、情感、意志去影響學生,塑造學生。具體來說,教師應具備的修養(yǎng)是:有遠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公正廉明,平等相待;業(yè)務精熟,知識廣博;熱愛學生,真情投入;有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修養(yǎng);有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多才多藝,觀念緊跟時代發(fā)展。教師只有努力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才會贏得學生的尊敬。
2、平時加強扎實細致的思想工作,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班主任開展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是對學生的了解。有經(jīng)驗的班主任,在新接班時會很快通過家訪、談心、觀察等方式去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及社會背景;了解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了解學生的人際關系等。這種了解不是為了抓學生的短處,而是為了對他的教育更有針對性、更合理、更容易被接受。這樣就避免了班主任在教育學生時,因方法不得當引起學生的“不敬”。
班主任還應勤與學生交流。首先,勤交流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對不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及時疏導,防患于未然。其次,勤交流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相了解,增進感情。交流的態(tài)度要誠懇;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樣;交流的時間、地點可以不受限制。
3、樹立良好的班風。俗話說:“入鮑魚之艙,久聞不知其臭”。又有成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用來比喻客觀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變化有很大的影響。學生對教師“不敬”的發(fā)生與班級環(huán)境也有很大的關系。班主任應充分利用自身積極向上的個性品質、平等相待的工作作風、風趣幽默的言談舉止調動每個同學的積極性。使積極的個體行為,像刻苦學習、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熱愛勞動等,成為榜樣行為。從而構成健康、良好、和諧的班集體氛圍。在這樣的班級中,學生很少或根本不會發(fā)生對教師的“不敬”。
4、批評學生要講藝術,處罰學生要把握好尺度。學生對教師的“不敬”往往發(fā)生在遭到批評或受到處罰時?,F(xiàn)在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自尊心強。他們要求獨立自主,不喜歡別人的管教。他們在家庭中是中心、是皇帝,對家長的批評就經(jīng)?!安痪础?。班主任在批評學生時要講藝術。首先,批評對事不對人,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每個人一生都會犯許多錯誤,尤其是成長時期的青少年。教育的責任賦予了班主任批評學生的權利。我們不能放棄這一權力,但也不能濫用。班主任批評的是學生的行為,不是學生自身。批評是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認識、改正行為。在批評中班主任應指出學生行為上的錯誤、錯誤造成的影響、改正錯誤的方法。決不要對學生諷刺挖苦,進行人身攻擊。尤其是常犯錯誤的同學,更需要保護他的自尊心。其次,不妨把批評的語言先“包裝”一下在使用。班主任可以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去批評學生,既使他容易接受,又達到了批評的效果。這需要班主任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力,還要有一顆愛心。處罰學生要把握好尺度。班主任處罰學生時,要寬容為懷,能不處罰的決不處罰。
我想,如果班主任能夠在日常的工作中,都能用心把這些做好的話,那么,學生會對班主任產生由衷的尊敬,“不敬”事件會越來越少,甚至從此不會發(fā)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