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文化到底是誰的文化?
時間:2014/6/30
只不過,隨著應試教育的極端化而即將走向沒落的轉(zhuǎn)折期,和素質(zhì)教育初見端倪的孕育期,班級文化概念不僅在教育學術領域喊得震天響,而且在教育實踐領域也逐漸受到更廣大一線教師的重視。然而,什么是班級文化?班級文化具有什么性質(zhì)?班級文化應有的價值是什么?怎樣構(gòu)建班級文化?等等基本問題,包括專家在內(nèi)的所有教育者,也并不是完全理解。
筆者在班級文化方面有所思考,業(yè)已寫成幾篇劣文,時機一到,必將在本博客呈現(xiàn)。然而,本文在閱讀《李鎮(zhèn)西、鄭立平、魏書生班級文化》之后,感覺到不少一線教師對班級文化的理解有著不可忽視的偏差,用問題指出,那就是班級文化到底屬于誰的文化?
李老師,魏老師被教育界稱為“北魏南李”絕不是惡搞,因為兩位老師堪稱當代的教育大家,鄭老師亦屬于走向教育大師之路的興起之秀。李、魏倆教師如此高不可攀,本筆者甚為崇拜,也一直是自己學習的榜樣和追逐的方向標;鄭老師,雖沒有謀面,卻有過幾句交談,亦是我學習的楷模。三位老師,確實掌握了杰出的教育藝術,但給一線教師最為推崇的卻可能是他們的多樣化的成功管理技巧。
“拿來主義”的推廣,三位老師的成功管理技巧運用于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時,定然有眾多成功的時候,卻也產(chǎn)生不少失效的案例。這不是否定三位老師的管理技巧,而是表明任何成功的管理技巧都不是萬能的。因此,學習優(yōu)秀教師的管理技巧,有著逐漸“降溫”的趨勢。
多方因素的推動,由研究他們的管理技巧,逐漸轉(zhuǎn)向研究他們的所謂的班級文化??此剖茄芯績?nèi)容的改變,實質(zhì)上還是擺脫不了“權(quán)威效應”,“研究”的是“優(yōu)秀教師”這個人。因此,班級文化前方總要冠于某某大家的名字。
這種“惡習”雖有可敬之處,卻多有不益。例如,班級文化由誰來創(chuàng)造?班級文化歸屬于誰?這個問題一旦搞反了,班級文化的價值將蕩然無存!
筆者認為,真正的班級文化應由學生來創(chuàng)造,真正有價值的班級文化歸屬于學生。
道理非常簡單,西方文化照搬到中國,中國吃了不少苦頭;而只有對西方文化再改造,特別是融合于中國文化之中,才能有益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最終有益于中國全面事業(yè)的進步。用老掉牙的話說“只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才能促進中國的發(fā)展。這個“中國化”的過程,即是自我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的過程,遂于成為自己的文化的過程。
同理,班主任的精神內(nèi)核照搬到學生身上,不經(jīng)學生自己的吸收消化,特別是不經(jīng)學生的改造和“內(nèi)化”,那么這必將弊大于利。班主任絕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學生,實際上任何“強加”最終也是無效的。
那是不是說,班主任的思想不能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起作用呢?非也。構(gòu)建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離不開班主任的核心作用,但這個核心作用只能定格于“引領”、“指導”、“幫助”、“輔佐”,必要時至多再加一個“糾偏”等作用上。
縱觀《李鎮(zhèn)西、鄭立平、魏書生班級文化》一文,三位大家作為班主任,充分發(fā)揮了“班主任”的作用,他們的“杰出思想”在班級文化中處處留下深刻的烙印。但我猜想,三位大家自己看到以他們名字冠稱的班級文化,他們必定會匪夷所思的。
筆者認為,不管標題如何確定,研究學習者都應該明白,班級文化不屬于三位大師,而是由三位大師引領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的,班級文化屬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