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成長到底為誰而成長
時間:2014/6/30
在新課程背景下,在教育發(fā)展的重大歷史拐點,各級各學校紛紛開展了諸如各類培訓研修、校本教研、觀課議課、磨課洗課等活動,采取了諸如“走出去,請進來”、加強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評價、結對子等措施,旨在加快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進程。這本來無可厚非,而且對于提升教師整體水平、提高教師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對于深化課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教育均衡發(fā)展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但為什么有不少的老師還怨聲載道、滿腹牢騷、被動應付呢?有的學校大搞形式主義,習慣搞運動,做表面文章,今天寫筆記,明天造材料,教師成長的“好經”被某些不負責、不動腦的領導念歪了,這在現實中是存在的,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積極性不高、發(fā)展欲望不強是可以理解的。毋庸置疑,也有不少的教師,天生就是被動型的,天生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人。有的存在本能的嚴重的“逆反”心理,凡是學校要求他做的,他都能找出不少的毛病和問題,凡是學校提倡的,他都毫不遲疑地懷疑這是學校的“計謀”,首先想到的是學校要得什么好處。有的老師就直言不諱地給我說,什么教師成長,什么專業(yè)化發(fā)展,還不都是為了給學校貼金?還不都是為了學生?還冠冕堂皇地讓我去受“折磨”!
這樣的老師真的是客觀存在!
教師的發(fā)展與成長,對學校的長遠發(fā)展,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對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肯定是極其有利的。但為此就拒絕學校、社會為教師發(fā)展、進步、成功搭建的舞臺嗎?就懷疑學校、社會是功利主義嗎?難道對個人的前途、命運就沒有裨益嗎?我們的工作單單是為了校長、局長嗎?是為了張三、李四等學生嗎?
我旗幟鮮明地堅定地認為:工作首先是為了自己!教師成長照樣首先也是為了教師自己!
《你在為誰工作》(陳凱元著)中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杰克在一家貿易公司工作了一年,由于不滿意自己的工作,他憤憤地對朋友說:“我在公司里的工資是最低的,而且老板也不把我放在眼里,如果再這樣下去,有一天我要給老板拍桌子,然后辭職不干了。”
“你對那家貿易公司的業(yè)務都弄清楚了嗎?對于做國際貿易的竅門完全弄懂了嗎?”他的朋友問道。
“沒有!”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我建議你先冷靜下來,認認真真地對待工作,好好地把他們的一切貿易技巧、商業(yè)文書和公司組織完全搞通,甚至包括如何書寫合同等具體事務都弄懂了之后,再一走了之,這樣做豈不是既出了氣,又有許多收獲嗎?”
杰克聽從了朋友的建議,一改往日的拖沓習慣,抱著“復仇”的想法,認認真真地工作起來,甚至下班后,還留在辦公室研究商業(yè)文書的寫法。
一年之后,那位朋友見到了他。
“你現在大概都學會了,可以跟老板拍桌子不干了吧?”
“可是我發(fā)現近半年來,老板對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是委以重任了,又升職,又加薪,說實話現在我已經成為公司的紅人了!”
“這是我早就料到的!”他的朋友笑著說:“當初你的老板不重視你,是因為你的工作不認真,又不努力學習;而后你痛下苦功,擔當的任務多了,能力也就強了,當然會令老板刮目相看?!?br />
我們大概也都知道,過去有個手藝較高的工匠,為東家做了多年的工,為東家造了很多的房子。但工匠很是忿忿不平,因為他認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得到的報酬卻有限,蓋了那么多房子,卻沒有自己的一間,打算給東家蓋完最后一棟就另謀高就。于是,他帶著牢騷,帶著不情愿,帶著糟糕透頂的心情,應付著蓋完了房子。等到完成了,東家卻將房子送給了他。原來竟是房東為了感激這個任勞任怨的工匠而為他建造的。
這兩個故事分明在告訴我們,工作其實是為了我們自己!
同樣,學校想方設法花票子、搭臺子、鋪路子、找門子、壓擔子,也正是為了教師的長足發(fā)展和盡快成長。
有人會說,我們成長是為了什么?成長的過程,實際上是知識充實、經驗積累、思想豐盈、智慧生成的過程,是專業(yè)知識倍增、專業(yè)精神鑄就、專業(yè)信念堅定、專業(yè)意識增強、專業(yè)能力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養(yǎng)育的過程,成長就意味著你的飛躍,就意味著你的成功。有人會追問,發(fā)展了,飛躍了,成功了,那又為了什么?實現了人的發(fā)展的新的飛躍,就能贏得領導的肯定、同事的贊譽、學生的愛戴,就能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就能更好地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如果還要說,即便是這樣,還不照樣是為了學校、為了學生?那么,我敢說,這種人基本上也就無可救藥了,我可斷定,這樣的人干什么也不會干好,對他而言,無論干什么,無論干到什么程度,一輩子也是不會品嘗到職業(yè)幸福的,因為他始終認為工作是為了別人,始終認為是別人對他有所企圖,就是始終不承認是為了他自己,這種人也就無需為他的成長費神了。
我以為,做好一件事情,大抵要求解七個問題。
一是“為何”,就是要清楚“做什么”,解決目標問題。目標是方向。只有認識到位,理解清楚,才能明確方向,把握準確,才能用全心、傾全力。教師發(fā)展,首要的是使教師自身得到發(fā)展,挖掘潛質,提升品位。
二是“何為”,就是“為什么做”,解決目的問題。只有從心靈深處認識清楚了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意義之所在,才能產生“真切”而“迫切”的需求,才能調動內在的積極性和旺盛的活力,才能持久地做下去。
三是“想為”,就是“想做”,解決動力的問題。只有打心眼里想著去發(fā)展,想著去提高,才能滋生強烈的發(fā)展欲望,才能去想方設法地尋求發(fā)展的方法、策略和路徑,才能激活自己的思維,而且這種“想做”的欲望越強烈,干勁越足,辦法越多,意志越堅,行動越快捷,改變越顯著。
四是“能為”,就是有能力去做,解決能力的問題。教師成長,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也不是誰都能走上專業(yè)化發(fā)展道路的,還要有發(fā)展的能力。發(fā)展的能力從哪里來?它來自于讀書,來自于思考,來自于實踐,來自于團隊的互助。
五是“會為”,就是有辦法去做,解決的是方法問題。無論是課堂的打磨,還是行為的改變,無論是教學的反思,還是細節(jié)的研討,無論是教學模式建構,還是教學藝術的探索,這每項內容的實施、每個目標的達成,都需要講求方式和方法,而這些課題本身又都是加快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途徑與方法。
六是“樂為”,就是開心地去做,解決的是態(tài)度的問題。樂觀的人,會把成長中的困難和問題當作挑戰(zhàn)和機遇,而悲觀的人,常常把日常工作也會看做一種痛苦的煎熬,就像登山遇雨,有的認為是倒霉和糟糕的事情,自然影響了登山的心情,對他而言,此行徒增煩惱;而有的人認為是難得的景致和難得的體驗,對他來說,登山變成了享受,自然收獲多多。
七是“為好”,就是“做好”,解決的是成效的問題。對于專業(yè)化發(fā)展,善為、樂為的人,肯定會有克服種種困難的勇氣,會在不斷地堅持中,廣泛汲取,大膽嘗試,會在不斷地探索中,注重反思,研究完善,最終實現既定目標。
教師發(fā)展,不是任何人在如何情況下都可以進行的,它同樣意味著一種神圣的使命和責任,一種特殊的情懷。你能否得到成長,還看你是否堅信,成長其實首先是為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