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該研究什么樣的問題
時間:2014/6/30
應與教育實踐高度相關。教師行走在“教育的田野”中,要充分利用“田野”中的第一手資料。教師所研究的課題應該源自學校生活。這種校本化的問題決定了教師多采用行動研究、敘事研究、調查研究等研究方法,通過收集第一手資料,形成對某一問題的認識,從而培養(yǎng)和提升自己反思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應具有教育價值。一個有意義的問題應該具有明晰的教育立場。它更多源自個人教育實踐中的“遭遇”,對相關的個體產生了某種“觸動”。對這一過程進行描述的過程就是教育他人或自我教育的過程。
應關涉社會現(xiàn)狀。有意義的問題應該與我們的學校教育、社會現(xiàn)實或區(qū)域文化密切關聯(lián)。從社會、教育的新舊事物之間的“不一致”或者“沖突”入手,發(fā)現(xiàn)“真問題”的可能性就會加大。比如新課程與現(xiàn)有的學校課程管理體制之間存在沖突。找到兩者之間的不一致,也就找到了相應的問題。
要有與眾不同的視角。就問題的提出而言,可表現(xiàn)為“新問題老視角”、“新問題新視角”、“老問題新視角”三種。比如,不少學校都以“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yè)成長研究”作為研究題目,但由于本身沒有新的視角,又未能找到新的問題,開題報告的內容大同小異,無法找到研究的切入點或者研究的“空白帶”,難以開展有效研究。
問題要小而實。“小題大做”是一種研究智慧?!靶 眴栴}可以使研究更深入。借助豐富的證據(jù),使得研究結果有血有肉,便于有效揭示因果關系、內在特征。題目大而空,可能使得研究者很難把握研究的主題,很難將問題細化、可操作化;對象泛而雜,必然使得對研究內容的解讀浮于表面。有些教師選擇的研究問題很大,但研究的時間又很短,結果只能是堆砌別人的話語。
要多關注“學”的問題。“如何教”的研究不少,但對于“如何學”,則關注較少。教師只有關注“學”的問題,才能引導教師備“學”,幫“學”,為學生的理解而教。比如,教師可以就學生學習某一內容的困難進行研究。教師在課前應該先了解他們對某一內容的“準備知識”,并需要關注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據(jù)此調整自己的教學,評價學生的所學課程,并對這一過程進行敘述和反思。這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