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如何進行文化的深度建構
時間:2014/7/1
但文化永遠是清醒的,文化建設只有起點而沒有終點。文化的這一特性提醒我們,當某種東西冠之以“文化”的時候,我們就應當不斷追問自己:這究竟是不是文化?確實,在學校文化建設方面我們已邁出了可喜的步伐,但那僅僅是開端。事實上,我們書寫的永遠是文化建設的開篇。從這一認識出發(fā),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學校文化建設中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其一,文化建設的物表化。物質文化建設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應有之義,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重視校園的文化標識是無可非議的。校園里具有學校特色的圖案,以及走廊、墻壁、庭院、塔亭、鐘樓等等,都能夠讓人感受到文化帶來的視覺沖擊。但問題在于,這些圖案以及景物有沒有真正成為“文化”標識、有沒有真正成為“文化”符號。文化標識、文化符號與圖案、景物的本質區(qū)別就在于是否具備文化內涵和教育意蘊。文化標識應當有其鮮明的文化背景和豐富的文化昭示,否則就只是一個圖案、一個景物而已。同時,只有當這些標識真正為學生所認同和接受、真正為學生服務時,才有可能成為文化符號,否則充其量只是一種裝飾或擺設。這里實際上隱藏著另一層含義,即物質文化建設不能是急躁的、功利化的、貼標簽式的,也不能單純追求“視覺沖擊”。
其二,文化建設的口號化。學校發(fā)展需要精神引領,而精神引領往往凝練在學校的口號上。我總覺得,校園里應當有一些流行的話語,以彰顯學校的個性、表達師生的共同理念。但問題是,有些學校的流行話語只是一種口號,掛在嘴上、貼在墻上,而沒有真正走進師生心里、沒有成為師生的自覺行動,久而久之,這些話語便失去了應有的鮮活生命和鼓舞人的力量。更進一步來說,關鍵還不在于學校有沒有口號、有沒有流行話語,而在于這些口號與流行話語是怎么產生的、有沒有真正內化為師生的內在需求和深切期盼。
其三,文化建設的文本化。學校文化建設需要整體思考與建構,需要用文本來規(guī)劃和體現(xiàn)。學校文化建設的綱領、意見以及行動計劃等,便是學校文化建設有目標、有計劃實施的標志。制訂文本是為了實施,文化也是在行動中建設起來的。但文化建設如果只停留在文本層面,紙上談兵,這只能看成是文化建設的文本化,也是文化建設的形式主義,不可能真正推動學校文化建設,相反會逐漸偏離學校文化建設的目的和價值。
點擊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我認為學校文化建設的根本出路,在于克服文化建設的形式主義帶來的淺表與平庸,追求學校文化建設的生動與深刻,尤其是生動中的深刻。那么,學校文化的深度建構應如何展開呢?又應如何體現(xiàn)呢?對此既有不同理解,也有不同路徑。從文化本義上說,文化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最終演化為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品質。而生活方式,尤其是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品質,往往形成人們的表情。表情是心靈的反映,更是心靈的證據,通過表情可以觸及人們的情感世界,可以捉摸人們的生活旨趣及其追求。因此,表情是文化的深層表達,它聚集了文化的內涵、凝練了文化的意蘊、彰顯了文化的意義。倘若文化建設最終形成人們的表情,那么這應該就是文化生動而又深刻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