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教師需要簡明通俗的理論的指導
時間:2014/7/1
1.“理論”研究不應泛化。當前,泛化研究已經成為教育研究的一大弊端,許多專家和學者根據事物普遍聯系的特征,將相互聯系又相互區(qū)別的事物混淆起來,甚至等同起來。課程專家表述的“課程”的外延已經等同于“教育”的外延了,讓“課程”承受了難以承受之重。教學研究者明確的教學目標也涵蓋了教育的全部內容,使一線教師顧此失彼,甚至舍本逐末?!瓣愇摹眲t試圖將“理論”與“實踐”焊接起來,或者干脆等同起來。一方面“陳文”力圖解釋“宏大理論”不能切合一線教師的實際需要,客觀上肯定“理論”的存在;另一方面卻又強調“實踐理論”,置“宏大理論”于不顧;認為“實踐理論”是“來自教師自身的理論”,是“內生于教師自己的行動,大都來自教師的個人經驗,對教師更有親和力,更少威脅感”。理論來源于實踐,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理論又是經過驗證、經過抽象和概括凝練而成的,具有超越實踐的特點。而那些還沒有超越實踐的所謂的“理論”我以為還是“實踐經驗”,處于經驗層面,沒有到達理論的層面,而經驗帶有極強的校本色彩和人本色彩,他人是難以復制的。當前的教育理論有的與教育實踐聯系不緊,有的話語表述艱深晦澀,讓一線教師感覺難懂又難用,這是需要改造的,但是,它和教育實踐、教育經驗還是具有本質的區(qū)別的,對于教育實踐還是具有相當的指導意義的。把教育理論混同于教育實踐,既不利于教育改革,也不利于教育研究。
2.教師需要“理論聯系實際”。理論聯系實際是一個公認的原則,工作和生活中,一是需要理論,二是需要聯系實際,二者缺一不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這樣,鄧小平理論是這樣,教育理論也是這樣。“陳文”提出了“為何‘理論聯系實際’不適合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命題,認為“理論聯系實際”的不足體現在遵循了科學主義范式下的“技術理性”,推行的是“研究——開發(fā)——應用——推廣”的模式,而教師應當遵循實踐認知論范式下的“反思理性”,推行“實踐——反思——開發(fā)——推廣”的模式。其實,兩個模式并沒有本質區(qū)別:“技術理性”模式中的“研究”一定是從“實踐”開始的,一定需要輔之以“反思”,因為“實踐”和“反思”是研究的基本特征。造出這樣晦澀難懂的“理性”和“模式”既不能區(qū)別事物的本質,也不能指導教育實踐,依我看,只能給教育改革“添亂”,給一線教師增加“威脅感”。教育理論是前人在教育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具有相當的超越實踐和指導實踐的意義,一線教師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并把理論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教育實踐,正是對教育的繼承和發(fā)揚。我們總不能“擯棄”所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深厚積淀,讓一代又一代教師都自創(chuàng)教育理論吧?當然,教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在不斷的發(fā)展和變化,教育理論也應該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以適應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
3.“實踐理論”的概念值得商榷。其實,“陳文”批判“理論”的根本目的還并不是“理論”缺陷,因為有缺陷還可以彌補;而“陳文”的根本目的是要“另起爐灶”,推出“實踐理論”的概念,走的是一條“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的道路。批判一個,樹立一個,是我們常見的“線性思維”,本文正是循著這樣的思維方式展開思想的。“實踐理論”把“理論”和“實踐”兩個相對的概念連接起來,是想讓它們“聯系”起來,還是想讓它們“結合”起來,還是想把它們混淆起來呢?“實踐理論”的相對概念是什么?也許有了一個相對概念我們就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認識“實踐理論”,但是,我們找不到,也造不出來。既不能是“理論的理論”,也不能是“理論的實踐”吧?“實踐理論”從構詞的角度,中心概念是“理論”,是“實踐”的理論,是從“實踐”中產生的并可以指導“實踐”的理論;那么,又有什么樣的理論不是“實踐”的理論呢?難道世界上還會有“理論”的理論嗎?還會有憑空產生的理論嗎?或者,“陳文”是想把“理論”當作“實踐”,這樣的“理論”就是“實踐”,是“實踐知識”,是“實踐智慧”,是“實踐經驗”。于是,“實踐”就是“理論”,“理論”就是“實踐”;模糊了“理論”與“實踐”的界限,混淆了“理論”與“實踐”的本質特征。先前,有人提出“反本質主義”,提倡增長實踐智慧。我也贊成一線教師需要有實踐智慧,但是,我不反對對事物本質理論的探究。因為,本質理論來源于實踐,可以指導實踐。我以為,“陳文”的觀點有些近似于“反本質主義”的觀點,失之于偏頗。
一線教師不是不需要理論,而是不需要宏篇大論、高深莫測的理論,他們需要的是簡潔明了、通俗管用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