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選身邊的“課題”
時間:2014/7/1
留心具體的教學事件。教育實踐充滿了復雜性、生成性和開放性,無論是常規(guī)的教學內容,還是不期而遇、倏然而至的教育機緣、教學事件,都對教師已有的知識、經驗構成挑戰(zhàn),教師無法用一種習以為常的套路去應對新情況、新問題。這些問題具有很強的隨機性、個別化和特異性,比如“如何幫助孩子走出身體早熟帶來的心理陰影?”、“如何應對學生抄襲作業(yè)的現(xiàn)象?”、“學生上課懶得舉手發(fā)言怎么辦?”等等。這些棘手問題既沒有現(xiàn)成的理論可以照搬,也沒有信手拈來的方法對癥下藥,卻又是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都給教師的專業(yè)生活帶來了壓力。這種現(xiàn)實的壓力常常困擾著教師,也促使教師投身于探究、解決問題的行動中去。
具有“自我負責”的意識。教師的研究理所當然地要堅持實踐取向,圍繞問題而展開,又直接指向問題的解決。教師關注的問題具有屬己性,應是自己的問題、當下的問題、具體可感的問題,而不是他人的問題、未來的問題、大而空的問題。因專業(yè)經驗、研究能力以及對教育工作投入程度的差異,教師對教學問題的察覺、識別和把握程度也有較大不同,這成為區(qū)別教書匠與創(chuàng)新型教師的重要標志。眾多優(yōu)秀教師的成長經歷表明:教師對教學問題的發(fā)現(xiàn)、理解、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還取決于教師所處的學校文化及專業(yè)“社群”關系。因此,學校要努力營造一種“自我負責”的課程文化,而不是簡單地規(guī)訓教師。過于整齊劃一、步調一致,對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是極為有害的。學校要引導教師以一種課程主體、教學責任者的身份,把自己完整地置于教學中,對教學中的問題、現(xiàn)象保持一種常態(tài)的警醒,善于從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中發(fā)現(xiàn)問題,把握問題關鍵,追問問題的生成機理,進而將問題轉化為可探究的話題或課題。讓問題解決成為教師引領自身教學專業(yè)、改善教學實踐的抓手。
將觀念付諸于行動。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是“行動-感悟”式的體驗過程。這樣的研究主要不是印證別人的某種假說,而是為了改進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因此,教師的研究就是在實踐中檢驗、確認自己的教育信念、教育理論,就是將自己的改革意圖付諸實踐,就是應對問題情景展開智慧行動。在這當中,教師不是作為旁觀者,而是作為當事人,自覺地卷入探究活動中,既是行動的主體,又是實踐的對象。教師通過分析問題,而產生整合教學資源、優(yōu)化教學方法、改善師生關系等切實的行動,從而化解壓力情境,實現(xiàn)教學主體的對象化。這便是我們通常的集體備課、同儕觀課、專題說課以及磨課、磨題、微型課題研究等活動。因此,教師的研究就是“成事”,并在“成事”的過程中實現(xiàn)“成人”。
在自身教學習性的突破中,在教育方法的構思與應用中,在教育問題的分析與破解中,教師體驗著失敗與成功。個人知識不斷豐富,實踐智慧得以生成。實踐與探究將教師引向一個無限開放的空間,教師在創(chuàng)造教學的同時,也在創(chuàng)造著自我。借助于教學反思、教育日記、教育敘事、同儕對話等,教師展開多種形式的生活體驗,轉換、呈現(xiàn)、提升自己的實踐感悟;憑借學生的發(fā)展、課堂的革新、自身的提高,表達著教師研究成果的多樣形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