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新安中學校長 王中意
現(xiàn)在的教師培訓,大多是針對骨干教師的培訓,我想說句有痛有癢的話:教師培訓不應只是“培尖”,更應“補差”!
水桶容量的大小決定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只有將“最短的木板”補高,水桶的容量才能變大。當前各類中小學校的“教師培訓”亦如此,只有將“后進教師”也“補高”,學校整體教學水平才能提高。
近年來的教師培訓可謂是風風火火,從國培到省培到市培,再到學校的校本培訓,可以說是稱得上“三多”:品種多,人次多,花費也多。細看這些培訓,應該分兩種,一種是通識培訓,像公修科目的培訓學習;另一種是骨干培訓,這個不要細說,從中央到地方,各類骨干教師的培訓林林總總,“培尖”不煩其多,但基本上沒見到過針對“后進教師”的“補差”性質的培訓,沒見過“回爐”性質的教師培訓。
學生遇到一個好老師,不一定就能成就一生,但遇到一個壞老師,一定會毀了自己一輩子??梢娨粋€壞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有多大。那對教育的發(fā)展來說,我們更應該重視教師的“補差”,而不只是“培尖”。當前 “補差”性質的教師培訓不多,其原因其實與“學生補差”是一個性質。
一是組織者心理上不想“培訓”。做老師都知道,誰都想教好學生,差學生難教,教差生吃力不討好。教師培訓也是如此,搞“教師補差”,絕對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且也一時半刻見不到效果,所以組織者心理上當然是愿意“培尖”,又風光,見效又快。
二是學校“錢要用在刀刃上”。學校的培訓經(jīng)費都是有限的,有限的經(jīng)費還是要先讓骨干教師培訓,因為骨干教師培訓效果好呀,回來就能用呀,讓需要“補差”的教師去培訓,不一定迅速見效,又費錢。
三是教師自己“懶得去”。這類需要補差的“后進教師”礙于面子本身也不想去培訓,就像有幾個差生愿意自己去補課的一樣,他們“懶得去”,能不去就不去,實在要參加些培訓,也基本是坐著打瞌睡的那種。
水桶容量的大小決定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個道理已廣為人知。如果站在每個孩子的世界里說,考量一個學校的優(yōu)劣,絕對不在于培養(yǎng)優(yōu)秀學生的數(shù)量,也不在于學生總體素質的平均水平,而在于學校的“好老師”多還是“差老師”多。學生遇到的“差老師”多了,就會失去學習甚至生活的信心,所以對“差老師”要“補差”,要建立自上而下系統(tǒng)性的“教師補差”培訓計劃,要建立硬性的教師“補差”制度。只有讓“最短的木板”補高,水桶的容量才能變大,只有將“差老師”們都培優(yōu),學校整體教學水平才能提高,教育才真正有全面的科學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