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新課程向我們提出的要求。這也就要求教師從主角的位置上撤下來,讓課堂成為學生自己的課堂,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的主陣地。但是,學生們真的能自己“唱”響這課堂的主旋律嗎?
一直以來,我都是作為施教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面前,課堂上關注更多的是自己的教學任務完成了多少,學生的課堂表現怎樣,聽課的專心程度如何,而對于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其實只是一些大概的了解而已,畢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嘛。而這幾天,由于實習老師開始進入課堂上課了,我也從主體的位置上退了下來,或前或后地坐著聽課。于是,在聆聽實習老師的教學時,也對學生的課堂參與過程有了一個專門的關注機會,猛然間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并不能像我們想的這么理想化——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一、參與者,引領教學的不斷深入。
在課堂上,我們不難發(fā)現有這樣一些孩子:他們有著很強的表現欲望,上課精神飽滿,發(fā)言積極,專注的眼神透露出對知識的渴求,思維也在知識的碰撞中散發(fā)出絢麗的火花。些孩子往往個性比較張揚,敢于表達,又樂于表達,也成了課堂的主宰。
如《荷花》的學習中,在理解句子“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時,學生提到了“冒”字用得好,并闡明了理由。阿成說:“‘冒’字用得好,說明以前還沒有,突然就開出花來了?!狈f穎說:“說明荷葉很多,荷花只能從中間‘冒’出來了?!毙∮钫f:“‘冒’看出了白荷花很顯眼?!眻驁蛘f;“也說明了白荷花的引人注目?!痹谝粋€個學生的補充下,引領大家對“冒”的理解更加到位。也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參與,課堂靈動了,氣氛活躍了,教師也在他們的配合下順利地完成了教學。
課堂似乎成了學生的課堂,但只是屬于少數人的課堂。
二、跟隨者,保證教學的正常進行。
課堂上更多的是這樣一些學生:他們很認真,也很專心,小眼睛一直追隨著老師和發(fā)言的同學,不時也會發(fā)出會心的微笑,但卻很少參與課堂的討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只是靜靜地聽著、看著,沉浸在課堂的智慧中,又似乎有種“事不關己”的感覺。
我在觀察這部分孩子的同時,又去查看了他們的學習成績,發(fā)現這些不積極發(fā)言的學生有兩種傾向:一種是雖然不參與課堂討論,但是能自我“消化”課堂中生成的新知,把老師或同學的學習所得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成績也在優(yōu)秀的行列;另一種是僅僅維持了自己“乖乖女”或“乖乖男”的形象,他們不會擾亂課堂的教學秩序,而對于課堂上生成的新知識卻沒有留下很多的影象,對語文的學習只是停留在字、詞的初級階段的學習,很難把別人的新知轉化為自己的東西,成績相對來說也就不是很理想了。
三、游離者,加劇教學的無效性。
游離者,言下之意就是那些上課不專心聽講、小動作不斷、愛講悄悄話的學生了。他們或是對所學的內容不感興趣;或是管束不住自己,身不由己;或是容易被周圍的事物所影響;或是想以此來引起老師的注意等。
我曾和幾個孩子私下里談過這方面的話題,小宇說:“我上課做小動作就是想引起老師的注意。”他還說:“我長大想當科學家,覺得數學和英語對科學研究沒有用處,所以不想聽了。語文還是有用的,所以還要聽一點。”馨說:“我也知道講話不好,但我就是管不住自己?!膘黛髡f:“她和我說
那我就和她說了。”濤濤說:“我舉了幾次手,你都沒叫到我,我就不高興再舉手,不高興聽了。”威威說:“一上課我的手就會自動動起來了。”昊昊干脆說:“我上課的時候就在想,一會兒下課和晨晨到哪里去玩,玩什么?”……從孩子們的話中,聽出了他們的坦誠,也說明我們的課堂對他們已經沒有了吸引力,這里面有我的原因,但主要還是在于孩子自己的想法。而這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往往也是讓人操心的,課堂教學對他們來說幾乎是無效的。
當我們在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時,是不是該對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有所了解呢?只有當所有的學生真正徉徜在課堂中,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學生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自發(fā)地“唱”響這課堂的主旋律。這樣,我們才能放心地把課堂還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