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真是一種奇幻的力量。當遠古人還在鉆木取火,還在與猛獸角斗的時候,人類就產生了超越一般動物的智慧火花。在幻想之中,嫦娥奔月的神話在華夏大地誕生,希臘神話在愛琴海孕育,而正是這些夢幻般的神話催生了人類飛天的征程,才有了阿波羅、神舟九號、天宮一號,也正是這些遠古時期的點點夢想?yún)R成了“荷馬史詩”、“四書五經”等包孕人類智慧的恢弘巨篇。夢之光、夢之歌催生了含蓄的東方文明,張揚的西方文化,又正是這些“伊甸園”、“烏托邦”的夢想和理想才不斷引導人類社會追尋著“世外桃源”的美好生活與“歡樂頌”的美妙旋律。
沒有夢的生活絕對是枯燥的生活,倘若人類沒有了夢想,社會就永遠不會進步。教育也同樣如此,倘若孩子內心沒有了夢想,他就不會有前行的動力。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將來臨,我想說:
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我經常說,“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座金礦”,有些人錯誤地認為,既然“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座金礦”,那就應該極大地用力,用最大的人力、最多的物力花大力氣去“挖掘”,這樣的理解完全錯了。倘若以為“每個孩子都是金礦”,只要用力氣就行了,那我肯定地告訴你,縱使汗流浹背,可能看見的僅是一段坑道。
我對“金礦理念”的詮釋是,家長和老師要堅信“每一個孩子具有極大的個性潛能”,并讓“期盼”與“等待”成為真實的教育行為。我們應該認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奧運冠軍,并不是每一位孩子都能成為哈佛、耶魯,清華、北大學子,但一定要堅信,只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得當,每一位孩子一定能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別好,一定能成為某一方面的冠軍。
不求超常,只求正常
成功是靠每個人自己實實在在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不能依靠任何的“捷徑”或“歪門邪道”。有一位成功學大師在進行公開演講時,一位學員提問:究竟怎樣才能成功?大師望向窗外,指著幾十米開外正在砌墻的工人說道:就像他們那樣,一磚一瓦砌起來,別無他法。
我們改變不了考試的形式,但我們可以優(yōu)化自己的心態(tài);我們改變不了過去,但可以把控現(xiàn)在;我們不能預知明天,但可以把握當下,安安靜靜,平心靜氣應該是每個家長面對高考必須具備的心態(tài)?;貧w課本,查漏補缺,應該是孩子們這幾天理性的行為。
卓越絕不是一種形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長處,每個人都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目標,并通過不懈的努力去爭取屬于自己的成長。我想,承認孩子的差異,選擇最合適的成長目標,并讓每個孩子走向適合自己的高校,這應該是每個家庭面對高考的基本理念。
承認個性的差異,就是要在家庭生活中,在學校教育中幫助孩子們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勢,確定個性發(fā)展的方向。我一直相信,我們并不缺乏拔尖人才的種子,但我們仍然缺乏拔尖人才種子萌芽的土壤,缺乏拔尖人才成長的氣候,家庭與學校最關鍵的工作應該是發(fā)現(xiàn)孩子的興趣,促進興趣的不斷發(fā)展。在天一文化的影響下,我們看到了群星燦爛的景象:14名同學通過北大、清華自主招生考試,6名同學通過飛行員體檢,4名藝術生通過本科自主招生,9名學生錄取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3名同學獲得首屆無錫市中小學科技發(fā)明獎……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發(fā)展方向,讓“每一個孩子高揚著頭生活與學習”應該成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性與教育智慧。有了興趣,就有了方向,就會有成長的“內驅力”。“條條大路通羅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說的都是一個道理。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人生有許多坎,高考不過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坎,面對這道坎,“沖過去”,應該成為每個孩子內心的一種聲音。家長和孩子們應該相信,成長遠比“成功”更重要。高考既是一種選拔性考試,更是年輕人需要的歷練,在這過程中,每個孩子的智力、體力、毅力等能力都必然會有所提升。
在我看來,基礎教育是要確立孩子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從而滋長并強化仁愛之本性;家庭和學校應該在兒童的成長中不斷培養(yǎng)孩子對科學和人文的興趣,進而發(fā)展為對某學科、某領域的愛好,乃至內心的無限向往,這樣的孩子,才會幸福學習,才有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