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學校應有所作為
時間:2014/7/15
不歸之路,始自何方
還是從一個真實的案例說起吧。
2006年秋,張某、邱某(均為十七八的中學剛畢業(yè)學生)組成的盜竊小團伙因參與縣城太平路一小店的盜竊案被“請”進了看守所。主管此案的警官在來張某老家實施抓捕時喟然長嘆:“這幫家伙,真是糞坑里的石頭——硬臭不化了。”原來在短短幾年中,兩人已是“二進宮”了。
消息傳來,吃驚之余又覺得是早晚要發(fā)生的意料之中的事。這兩位都是筆者曾經任教過的學校的學生,而且本人也多次參與對他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印象中,他們還是當年十二、三歲的小男孩,課堂上,又是多聰明的一個人呀。尤其是張某,數(shù)學課好像基本上不聽,但成績照樣頂呱呱,不由得讓人不佩服。但才幾年功夫卻走上這條不歸之路,痛心疾首之余靜下心來思索他們在校表現(xiàn),卻能找到一些當初就存在的走上今日發(fā)展之路的蛛絲馬跡。比如,不愛學習,追求享樂;花錢大手大腳,父母親友給的錢用完了,就從家人、同學那兒偷拿,被查出來了,不是想到如何承認改過,而是千方百計編造謊言企圖瞞天過海;喜歡穿奇裝異服扮“酷”;熱衷于拉幫結伙……正因為如此,他們也成為教師辦公室的“??汀薄埬吵踔挟厴I(yè)那年家訪,筆者聽他的班主任語重心長地告誡他的父母:“張××將來弄得好是條龍,弄不好會變成條蟲,而且是條害蟲。”沒想到時過幾年竟應驗了這句話。
這樣的的例子絕不止張某、邱某一個。不久前,中央綜治辦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閑散未成年人犯罪調查。在10種不良行為中,平均開始年齡不足12歲的1種,占10%;12歲至13歲的3種,占30%;13歲至14歲的5種,占50%;超過14歲的只有1種,占10%。由此得出結論,各種不良行為基本上是從12歲(也就是初中階段)開始的。而“高發(fā)年齡”絕大多數(shù)是在13到15歲,最突出的是14歲,基本是在校初二學生的年齡。由此可見,我們的孩子違法犯罪的這條不歸之路,最早是從學生階段,從學校開始延伸的。
法制教育,學校何為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深刻指出:“孩子畢竟是孩子,邪惡之所以在他心里生根,過錯在成人?!敝率骨嗌倌赀`法犯罪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這兒姑且不論家庭教育、外部復雜的社會因素影響,單看學校,又做了些什么呢?
在前述案例中,說句公道話,筆者自覺得張某、邱某發(fā)展至此,作為他們曾經的老師,是負有責任的。當初在發(fā)現(xiàn)那些苗頭的時候,有的只是恨鐵不成鋼的失望和憤怒,又何嘗耐心而寬容地幫助分析,引導他們走過這一段?從這兒就暴露了一個問題,學校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法制觀念上存在著不少問題。根據(jù)筆者的調查和了解,具體言之,至少表現(xiàn)在:
一、重視不夠
在學校教育中,應試教育的影子仍然揮之不去,與其他課程相比,法制教育顯然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其一表現(xiàn)在宏觀的課程安排上,法制教育沒有納入教學體系,因而也無法保證專門的法制教育時間。其二表現(xiàn)在社會各界的認識上,升學率還是家長、社會以至學校自身對教育成果的評判標準,法制教育成了說起來非常重要,但做起來卻是無關緊要的一項工作。
二、形式單一
近年來,當前在許多學校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法制教育,增設了法制課程,但大多數(shù)法制教育的形式過于單一。具體表現(xiàn)在時間上,沒有確定統(tǒng)一的法制教育課時,有的安排自習課,有的只是在思想品德課(小學)、思想政治課(中學)中擠出一點時間,或者干脆沒有安排法制教育課。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課,在時間安排上也往往視具體情況而定。而教學方式大多是采取在課堂上進行灌輸?shù)姆椒ㄟM行,缺乏直觀的教育,枯燥乏味的簡單說教,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范圍,不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使其心生反感,法制教育自然得不到好的效果。
三、內容貧匱
良好的教育成果必須靠豐富多彩的內容來獲取,而長期以來思想認識上的不重視,使得我們當前學校法制教育內容卻是相對匱乏。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統(tǒng)一的教材。沒有正式教材的結果是直接導致了學校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另一個情況是,即便是現(xiàn)有的法制教育內容,在與時代同步上也表現(xiàn)出相對滯后,而且有待完善。
四、質量堪憂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然而據(jù)相關調查顯示,目前絕大多數(shù)學校的法制教育任務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或政治課教師兼任,也有的少數(shù)是由班主任或校長兼任,教育者本身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另一方面又缺乏實踐經驗,大部分僅依靠自學課本掌握一些理論知識,遇到實際問題,就顯得束手無策,甚至解答不了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學質量大打折扣。有的學校雖然聘請了法制副校長或兼職法律教師,但因受課程安排和兼職教師時間、精力有限的制約,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法制教育,學校有為
如何才能讓學校在對學生法制教育上有所作為呢?我們提出的對策是:
一、思想認識上要到位
英國社會學家通過對上萬人的成功因素調查得出:80%是屬于個人“態(tài)度”等主觀因素。這雖然是關于個人成功因素的,但其實任何事都一樣,態(tài)度決定行為,行為導致結果。思想認識到位了,工作就成功了一半。開展對學生的法制教育何嘗不是如此?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對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學校、教育工作者對此應足夠的重視。學校要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不要讓他們成為應試教育的犧牲品。某種意義上說,只要處理得好,“魚”(學業(yè)成績、分數(shù))和“熊掌”(法制教育)是可以兼得的。因而學校要有一個具體的意見和規(guī)劃,把法制教育列入學校法制化管理軌道,爭取家庭、社會的支持配合,在工作機制上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做到有東西做,有人管,有人具體抓,同時還要加大檢查考核力度。
二、內容形式上要豐富
1.多途徑。一是與課堂教育相結合。落實中小學的法制教育課,做到有教學計劃、有教材、有任課教師、有課時保證。二是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將法制教育融入德育課程,融入學生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三是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學校定期設置法制教育展覽板,舉辦法律法規(guī)圖片展,發(fā)放法律、法規(guī)宣傳資料,開展普法教育。四是與師風師德教育和提高教師素質相結合。開展師德建設年活動,組織教師學習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法》,規(guī)范教師行為,增強教師的法制意識,發(fā)揮教師的榜樣作用。五是與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結合,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生動的法制教育。
2.直觀化。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要求學校進行法制教育切忌以簡單灌輸說教了事,而應追求直觀化。如多播放一些法制教育電視片,電影和專題廣播;模仿中央臺《今日說法》等形式,對一個案例進行場景再現(xiàn),并組織模擬法庭,加深對法制知識的理解,提高應用能力;組織中小學生到勞教所上警示教育課,達到未雨綢繆的效果。
3.生活化。學生生活是有效教學之源。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想取得好的效果,離開了學生的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要特別注意法制教育課堂的開放延伸。如可以在課堂上開辦法制宣傳園地;組織學生開展學生“帶‘法’回家”的普法實踐;采用“走出去”的方式,走進法庭、監(jiān)獄,體驗一日警察生活……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接受法制教育,在生活實踐中增強法制觀念。
4.規(guī)范化。要根據(jù)相關普法規(guī)劃的要求,加強學校法制課程建設,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學內容。學??上冗M行這方面的研究探索,比如嘗試把法制教育課納入教學計劃,規(guī)定具體的課時安排,平時及時檢查考核學生對法制知識的掌握運用情況;加強法制教育校本課程建設,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年齡、心理特點、接受能力、知識結構編寫出統(tǒng)一標準、通俗易懂的法制課教材等。
三、教學管理上要強化
1.學校及教師要明確自己法制教育的職責。如果在教學上把法制教育與其它主科同等對待,把這作為一項硬性任務、指標,將教育教學效果與考評學校、教師工作實績掛起鉤來,建立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必定能引起思想認識上的高度重視。
2.學校要發(fā)揮各種教育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家庭及全社會都來共同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努力營造一個學法、守法、護法的社會環(huán)境。具體方式上如與學生家長建立聯(lián)系卡、定期家訪;向社會發(fā)放倡議書;通過采取與政法、派出所等有關部門建立共建單位,聘請法制校長、校外輔導員,舉辦定期和不定期的法制講座活動等。
3.學校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對校園周邊治安進行集中整治,保證學生有一個安靜、健康的學習環(huán)境,形成教育的良好氛圍。
4.加強對法制教育師資力量的建設提高。比如采取“派出去”和“請進來”等方法,對任課教師、班主任、法制校長進行法律知識系統(tǒng)培訓,并逐步配備專職法律教師,壯大法制教育隊伍,提高法制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