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性一级在线观看_国产国拍亚洲精品永久在线_亚洲国产空姐精品视频中文字幕_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你好,歡迎來到校長網!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時更新122203套
網校11143所

每天發(fā)布有價值的校長信息!
已加入校長網:校長3624名 學校3556所 專家814名

優(yōu)勢宣傳 海量推廣

數字校長

信息化展示平臺

有效教學的前提——教材解讀

時間:2014/7/15
一、為什么要進行教材解讀

1.解讀教材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需要

實施新課程改革已經多年了,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最突出的改變是教師的教學理念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表現在課堂上,就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多了,課堂活躍多了。但是新課程改革以來也存在一些誤區(qū)。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所淡化、有所削弱;強調合作學習,但是學生個人的獨立思考不夠;課堂上利用的多媒體課件很多,特別是公開課的時候,但是削弱了板書;等等。其中一個很突出的問題,就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有的教師強調形式比較多,強調方法比較多,但對教學內容的研究不夠,也就是缺乏對教材的深入鉆研。內容理解不透,即使形式再好,也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所以,要強調教材內容的研究,加強對教材的解讀。

2.解讀教材是正確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需要

新課程改革以來,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應從兩個方面對此進行正確理解:一方面,教材是課程資源最主要的內容。現在經常說要開發(fā)課程資源,什么是課程資源?當然,圖書館、網上乃至校外都有很多課程資源,但是最主要的課程資源還是教材。教材是國家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課程改革的理念、課程標準的各種規(guī)定,都是在教材當中體現的。同時,教材的編寫,有各學科的專家,有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專家,還有一線的優(yōu)秀教師,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另一方面,教師不僅是課程和教材的執(zhí)行者,也是教材的開發(fā)者、創(chuàng)造者。教師可以靈活地使用教材,也可以對教材加以增刪、修改、調整,這就叫處理教材。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地解讀教材,在解讀的基礎上來處理教材。

3.解讀教材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目前,好多學校的科研項目都是有效教學,重點研究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什么是有效教學呢?簡單地說,有效教學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有效率,一是有效果。那么,為什么現在特別強調有效教學呢?因為在當前的課堂教學當中,出現了一些低效或者是無效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和沒有認真解讀教材有著密切的關系。華東師范大學的鐘啟泉教授認為,實施有效教學應當包括三個內容:一是有效的準備,二是有效的實施,三是有效的評價。有效的準備就是有效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包括很多內容,諸如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對學情的掌握、對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組織形式以及教學評價的設計等,其中,對于教材的解讀屬于重中之重。因此,要想提高教學有效性就要突出對教材的解讀。

4.解讀教材是把握新教材精神的需要

實施新課程改革后,教材改革的幅度很大。如淡化了結論性的話語,增加了學生的探究過程,內在體系變動較大,但教材本身還不夠完善,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很大困難。義務教育階段遇到了這樣的問題,高中階段更是如此。如太原市2008年秋季開始實行高中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們遇到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內容太多、教不完。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新教材的內容并沒有減少、初高中教材的銜接存在漏洞、對課改后的高考心中沒底等。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教師對新教材到底怎么用、怎么教還不夠理解。在用新教材進行教學時,他們腦子里還是舊的觀念、舊的思想,結果把過去好多東西都加上去了,這樣當然就教不完了。因此,對教材的編排思路和意圖不是很理解,是當前高中教學中的一個突出問題。要提高教學質量,就需要把解讀和處理教材擺到一個突出的地位。

二、如何進行教材解讀

1.系統(tǒng)備課

對教材進行解讀,首先要系統(tǒng)備課。系統(tǒng)備課的第一步,就是要對新課程標準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并且要通覽教材。天津教育科學研究院王敏勤教授對此有過專門的論述:“首先要把握整個學段的教材。不管是哪個年級的教師,都應該把整個學段的教材拿到手,通讀教材,認真對照課程標準,知道本學段本學科的教材包括哪些基本知識,教學重點是什么,哪些知識前后可以整合起來,本套教材的編排意圖和體例是什么,教材內在的邏輯線索是什么,在此基礎上畫出本學段教材的知識樹,寫出教材分析?!?br />
通覽教材的要求是:專家型的教師要從小學一直到高中都能夠通覽,一般教師至少要通覽本學段的教材;高中教師要通覽高中三年的教材,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應當通覽小學到初中的教材,至少要通覽初中或小學階段的教材。這樣才能對所教學段的教材體系有宏觀的把握,清楚自己要教的某一課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位置,明白如何承上,如何啟下,教學的重點是什么。例如:小學教師、中學教師都要教學生默讀,而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默讀有不同的要求。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學習默讀,要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三、四年級就要求學生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到五、六年級的時候,就要求學生默讀有一定的速度,而且規(guī)定了每分鐘不少于三百字,養(yǎng)成默讀習慣;到了初中,閱讀的速度每分鐘不少于五百字。因此,教師要明確自己教的是哪一學段的學生,應該通覽一下前后學段的要求是什么。如果是初中學段的教師,則首先要檢查學生默讀的速度是否達到小學高段的要求——每分鐘三百字,并以此作為初中教學的起點??傊鳛榻處?,首先要研究課程標準,通覽自己任教學段的教材;作為學校,管理者要給教研組備上幾套教材,讓教師們通覽。

在通覽教材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對一冊教材的目標要求和編排體系進行研究。對此,王敏勤教授也曾指出:“新學期的開始,教師也要通過讀成冊新教材,對照課程標準,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內在的邏輯線索,畫出本冊教材的知識樹,寫出教材分析?!崩?,山西省實驗小學的英語老師崔強,他根據上述要求,在一周之內把一冊教材都研究了。他對全冊教材內容進行了縱向比較,觀察相同內容出現的次數,并對各次出現的不同點進行比較。他發(fā)現數詞在一冊教材里出現了三次。為什么出現三次?過去他不理解。經過這次系統(tǒng)研讀,他認識到:第一次以兒歌形式出現,主要讓學生熟悉一下,產生興趣;第二次以單詞形式出現,是為了讓學生整體感知;第三次以問答形式出現,是讓學生將其運用到生活中。通過這樣的研究,他對教材的整體脈絡清楚了,理解也深刻了。等再次上課時,就對每一課內容的重點和深度有了較好的把握。

又如,太原市教師的職稱考試,初中生物學科曾經考過這樣一道題:“請您以健康的生活為專題,將現行教材中有關人體健康的知識歸納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這道題要求教師把一冊里面有關健康生活的內容,歸納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這就是要求教師畫知識樹了。該題涉及健康生活的內容,在一冊書中,從第二章到第七章都有,涉及的章節(jié)很多。要正確地回答這道題,需要統(tǒng)攬全冊內容,并把這幾章的知識歸納成一個知識網絡。由此可見,掌握一冊的知識體系,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

當教師把一冊的教學內容都掌握之后,還要進一步深入解讀一個單元的內容。因為教材是分單元的,語文教材分單元,其他學科分章、分節(jié)。每個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什么,單元內各部分內容的互相關系是什么,都需要解讀清楚。就語文教材而言,每個單元里面有自讀課,又有講讀課,講讀課有第一課、第二課,甚至有第三課,自讀課也有一至兩課。它們各自都有自己的作用,這些都是需要弄清楚的。有的教師往往把自讀課上成講讀課,這說明他們對教材的編寫意圖缺乏了解。

下面是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進行單元分析的例子。山西省實驗小學吳蘊文老師對人教實驗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進行了分析。該單元以“我國的世界遺產”為主題,選編了精讀課文兩篇:《長城》、《頤和園》,自讀課文一篇《秦兵馬俑》。但教科書沒有明確語文訓練的重點。吳蘊文老師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她發(fā)現第一課運用了概括分類法寫景,第二課運用了移步換形的方法寫景。前兩課是講讀課,介紹了兩種寫景的方法。第三課自讀課,是讓學生自己根據前兩課的寫法,來分析用的是什么方法。通過分析,她就能夠看清教材編寫的脈絡。當然,給學生教什么、怎么教,還需要將教材的特點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再如,2008年,太原市教師的職稱考試,小學科學課考了這樣一道題: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科學教材“土壤與生命”單元,以土壤為話題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和感官去認識土壤、主要研究了周圍的土壤、了解土壤、肥沃的土壤、土壤的保護等內容。請你整理本單元主要內容,畫出單元概念圖。這就告訴我們,對單元內容進行解讀,也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

2.對當前文本進行解讀

在上述系統(tǒng)備課的基礎上,進行當前文本的解讀,是教材解讀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要依據系統(tǒng)備課的成果,明確這一課的內容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蘇教版初三語文有一個單元,以“閱讀有獨特的感受”為主題,其中共有三組課文:“小說家談小說”、“詩人談詩”、“散文家談散文”。每一組都包括一篇文學作品和一篇文學評論。就小說這一組來說,有茹志娟的作品《百合花》,還有茅盾的評論《簡單的故事精致的情節(jié)》。根據單元要求,教學的重點顯然是如何抓住特點談自己的閱讀體會,實際上就是寫讀后感。但是有的教師所設定的教學重點,不是茅盾如何分析《百合花》,而是重點分析小說《百合花》了。這就說明這些教師沒有把握好當前的教學內容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解讀當前的教學文本,還要強調對規(guī)律性知識的理解。教師平常寫教案都要寫教學重點。那么什么是重點呢?筆者認為,重點就是規(guī)律性知識。按照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的說法,規(guī)律性知識就是結構性知識,而結構性知識就是每一課所要交給學生的概念、原理、公式、結論。布魯納指出“:在教學中授以基本結構的知識,能最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智慧?!薄矮@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滿的結構把它聯(lián)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被遺忘的知識。”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思維與智力的發(fā)展,取決于‘重點’知識是否鞏固。這種‘重點’知識,就是反映事物特性的重要結論、概括、公式、規(guī)則、定律和規(guī)律。”

教學論告訴我們,教材內容一般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直觀系統(tǒng),就是教材所提供的直觀情境,比如圖片、事實等,訴諸于學生的感性認識。第二部分是概念系統(tǒng),就是這一課要教給學生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結論。第三部分是練習系統(tǒng),就是教材上的例題和練習題。這三個部分中的核心就是概念系統(tǒng),直觀系統(tǒng)和練習系統(tǒng)都是為概念系統(tǒng)服務的。就語文課而言,其規(guī)律性知識就是通過閱讀課文,要教給學生的知識與能力?,F在有些教師抓不住這個中心,或者雖然抓住了,卻不夠重視。引導學生推導出概念以后,就輕輕地放過去了。初一語文有一個單元,主題是“學習科學知識”。語文教師不是自然教師,不是物理教師,也不是化學教師,把教學目標定位在“教給學生學習科學知識”,這顯然是不恰當的。通過學習是要獲得一些知識,但是語文教師訓練的重點,是讓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和讀寫能力。上述的教材編寫方法,取消了語文訓練,是一種去語文化的現象。如果語文教材取消了語文讀寫能力的訓練,那就不能叫語文課了。所以,語文的規(guī)律性知識,就是有關提高語文能力的知識。對于廣大教師來說,要做到“用教材教”,解讀教材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打磨和錘煉,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教學對象以及教學環(huán)境,作具體處理,針對教材的不是加以增刪、修改和調整,從而達到靈活使用教材的目的。

第三,要正確理解教材的編排思路。新教材有一種觀點叫做淡化概念。它的編排思路是先出現一些情景、一些故事、一些材料,概念系統(tǒng)輕易不出來,目的是讓學生自己推斷。面對現在的初中政治教材,好多教師都不知道該怎么講,因為教材中講了很多故事,還有很多鏈接,而結論不明顯。學生考試的時候更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該怎么答題。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編排思路是不直接告訴學生結論,而是舉一些例子,出一些練習題,讓學生自己討論得出結論。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理解這個編排思路,就會引導學生把結論推斷出來,然后運用這些概念去解答一定的練習題,解釋一些社會現象。也就是說,要讓學生經歷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3.發(fā)揚獨立鉆研的精神

有些教師備課,一開始就看教材,或者從網上下載現成的教案。這種做法,非常不利于教師的成長。上海著名的特級教師于漪老師的備課,分三個步驟。他在介紹自己的備課過程時說:

“拿到一篇課文,先不看任何參考資料,憑著自己的理解,備第一次課。第二次,找來和這篇課文有關的所有資料,仔細對照,看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東西我沒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學習理解后補進教案。哪些東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沒想到,我要到課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這些可能會成為我的特色。上課和設想的東西不是一回事,所以我會根據上課的具體情況,不斷區(qū)別哪些地方順利,哪些地方困難,對設想進行調整,再備第三次課?!?br />
教師們應當很好地學習于漪老師這種獨立鉆研教材的精神。首先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再通過與他人主動交流,吸收其教學思想的精華之處,“以人之長、克己之短”,不斷進行反思、總結,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形成對教材的正確認識和獨到觀點。

以上所述,只是自己對教材解讀的一些淺見。對于廣大教師來說,要做到“用教材教”,解讀教材,還僅僅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接下來的重要工作,就是要處理教材。所謂教材處理,也是對教材的第二次開發(fā),是指教師可以靈活地使用教材,也可以針對教材的不足加以增刪、修改、調整教材,關于這一問題,將另文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