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負責制是當前學校班級管理的主要形式,但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它的局限性也日益顯現(xiàn)出來:班主任是班級工作唯一責任人,任課教師只管教學,致使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對本班的教育問題不能有效地進行溝通和協(xié)商,難以形成教育合力,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班主任雖然工作繁忙、壓力大,但任課教師難以介入班級工作,或事不關己,或有勁使不上。此外,學生基本上處于班級教育的弱勢地位,主體作用無從發(fā)揮,家長雖然十分關心班級教育,卻只能做旁觀者。
針對以上情況,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通過對多年來辦學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與反思,決定以班級管理體制改革為突破口,以班級教育小組制度取代現(xiàn)行的班主任負責制,并進行了積極探索。
班級教育小組由班主任、部分任課教師、學生干部代表、家長代表組成。其中,班主任任組長,部分任課教師、生活教師為核心成員,班長、團支部書記、班級家長委員會主任為重要成員。在辦公形式上,改變過去以教研組、備課組為單位的辦公形式,實施以班級教育小組成員集中辦公的形式,同時加強教研組、備課組活動,以保證學科教師的業(yè)務交流和教學研討活動的正常進行。在處理班級重大問題時,由班級教育小組成員集體作出決策。決策作出后,在班主任的領導下,由班級教育小組成員分工負責落實。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既要看其在學科教學中的表現(xiàn),同時也要看其在班級教育小組工作中的表現(xiàn)。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的班級管理體制改革,大體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
第一階段,學校各班級先后全部實行班級任課教師集中辦公制度。
當時,雖然他們還沒有“班級教育小組”的概念,認識還不盡相同,但最終還是完成了這種辦公方式的轉變。班級教師之間的矛盾開始減少,合作開始增多。值得注意的是,班級教師在集中辦公的形式下,自發(fā)采取了對學生逐個進行整體診斷、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同時抓、不同學科統(tǒng)籌安排等做法,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第二階段,學校明確提出各班建立班級教育小組的要求,并對班級任課教師集中辦公制度加以完善。這個階段,在班級教育小組制度建設上涌現(xiàn)出很多新的經(jīng)驗和做法:在人員組成方面,確立了以包括班主任在內(nèi)的三四名任課教師為核心成員,家長代表、部分學生代表為重要成員;制訂了核心成員日碰頭制度、周例會制度;要求核心成員與班級全體任課教師共同出席對學生的個體診斷活動;在對全班學生個體指導方案確定后,具體指導工作分配到每一位任課教師身上,等等。在這一階段,班級教育小組制度建設進行全校規(guī)范化運作的條件日漸成熟。第三階段,學校正式頒布《班級教育小組制度建設的若干規(guī)定》,要求各學部、各年級、各班級嚴格按照規(guī)定執(zhí)行,同時要求各教育小組大膽實驗,勇于創(chuàng)新,《班級教育小組工作評價制度》也在制訂之中。學校班級管理體制改革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
經(jīng)過三年的改革實踐,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班級教育小組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班級教育小組制度下,機制的創(chuàng)新有效實現(xiàn)了各種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實現(xiàn)了各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提高了班級的整體教育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