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師,認真?zhèn)湔n,導入,散讀,朗讀,質(zhì)疑,解疑,概括文章中心……各個環(huán)節(jié)俱全,自己也頗為滿意??稍谡n堂上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目光呆滯,根本不在聽課;有的同學在側向黑板,欣賞窗外的景色;更有同學正趴在課桌上做著美夢。于是,我的心被震動了:究竟我們語文課中少了什么東西呢?我到底要給學生什么?學生需要什么?自此之后,邊教邊學,邊學邊思,于是乎我的語文教學中就多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德育。因為站在三尺講臺上的語文教師不光是對學生傳授知識,還需去完善學生健康人格,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促進學生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在《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里的“課程基本理念”中就提到這一點:“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及整體素質(zhì)?!薄案咧姓Z文課程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yè)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痹谶@方面,我覺得可用杜甫的《春夜喜雨》的前四句“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眮砀爬ㄗ约旱慕虒W體會。
好雨知時節(jié)
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實際上是教師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同步運行、相互激發(fā)的和諧共振過程。特級教師于漪說得好:“教師要以自己之情點燃學生之情?!惫收Z文教師必須要有“春雨”般的靈敏,選準適當?shù)臅r機,以自己的情懷滋潤學生的心靈,在他們的心田上催生“真善美”的種子。有一次寫作課,我布置了一道作文題:針對你對社會、生活的觀察與思考,請以“小議……”為題寫一篇文章。班中的黃磊同學以《小議學校衛(wèi)生工作的舞弊現(xiàn)象》為題,寫到:“上周一的中午,為了迎接愛國衛(wèi)生問卷大檢查,校衛(wèi)生室老師在廣播里逐題通報了每道題的答案。爾后,同學們便可‘聽廣播,抄答案’,大家竊竊私語,笑而答之,稱之為‘廣而告之’。更可笑的是老師要求我們各自署上姓名,并在試卷右上方打上‘一百分’,……這不是公開地教學生‘作弊’嗎?學生在考場上作弊與這比起來,可謂是 ‘小巫見大巫了’……”黃磊同學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種“別出心裁”的做法,確實是揚了學校的威名,卻玷污了學生的心靈,并發(fā)出強烈的質(zhì)問:這種做法,難道不是在教學生做“兩面人”耍“兩面派”嗎?
我在黃磊的文章后面批上了十二個字:“誠信質(zhì)樸,浩然正氣,勇于求真?!钡诙斓恼Z文課上,我讓黃磊同學在班上朗讀了自己的文章。文章讀開后,全班同學鼓起了熱烈的掌聲,然后各抒已見,有的說文章有才氣,有的說有靈氣,更多的則贊揚說文章充滿著做人的正氣。爾后,我以這段話作結:“你們不管是寫作還是生活,都應重視自我心靈的塑造,浩然正氣的積蓄,道德品德的完善,完善人格的形成。”
面對學生,我自知語文教師責任重大,在教學過程中總是投入全部情感,以求能與學生共鳴,從而引導他們遠離“假惡丑”,走進“真善美”。13年的語文教學生涯使我真正領悟到“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語文教學應善于不失時機地找準德育滲透點,撒播“做真人,說真話”的良種,塑造學生誠實可信、追求真理的人格。
當春乃發(fā)生
“高中語文的課程目標”中提到“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yǎng)” 。在課堂上閱讀和鑒賞優(yōu)秀作品,語文教師應在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進行總體設計時,把握學生思想的脈博,依據(jù)不同的選文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置探究問題,引導學生培養(yǎng)高尚情操,凈化心靈,形成良好品德。高一剛開學不久,班上的李羽同學被人打傷了。經(jīng)了解,原來他有一位好友,因跟人惡語相向,而被人打傷。為了一洗被打之辱,好友約了他一起去打架,因此受了傷。正好遇上學習《冰心:巴金這個人……》這篇文章,我在學生探討了冰心與巴金兩人之間結下深厚交情的根源——“人品與文品”之后,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談自己對友情的理解,并以孔子的一段話啟示學生:“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敝螅貏e讓李羽談談他的感想。他說:“我朋友對別人惡語相向,本來就不對。我為了他而去打架,也不對。為了這樣的朋友而受傷,太不值。我們應該結交益友,而不應該結交損友。”他的話贏得全班一片掌聲。我也從這堂課上感受到了語文課上德育滲透的力量。
課堂上,語文老師的教學就是要發(fā)揮語文微言大義的特性,以思啟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帶領學生進行充滿情趣的遨游,揀拾感悟的品德散步,讓學生受到人性光輝的沐浴,養(yǎng)成罡正之氣的豪爽,時時感覺到語文德育功能的滲透。語文老師的諄諄教誨將如春天的陽光,照亮學生的心靈,引領學生的行動,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fā)展,影響學生的一生。
隨風潛入夜
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違背道德評價標準的行為,是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學生因其思想的不成熟和不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往往在心中都有其陰黑的角落,這是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的逆向因素,需要從與之對立的矛盾沖突中,促使其往符合肯定的道德評價標準的方面轉化,讓學生在對比中明辨是非,提高辨別善惡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清醒頭腦,堅定立場。所以,語文教師應如春風般無處不到,融化學生心中的堅冰,摧毀黑暗,溫暖心靈。我有一名學生叫陳云,他反應敏捷、思維活躍,可就是沉不住氣,課堂上旁若無人,總愛插嘴,不僅擾亂課堂紀律,也打斷了其他同學的思路。他的作文,雖然文筆流暢,語言清新,但總是寫“怪事”“劣跡”之類,字里行間淌著一股逆流。
有一次,圍繞“親情”的話題,陳云寫的《我的爸爸媽媽》敘述了他的家境:原來他的家境不佳,媽媽下崗,爸爸每天騎摩托車載客,父母還天天鬧著離婚。文章中處處流露出憤恨不滿的思想。于是,我在他的文章上寫了一段話:“描寫栩栩如生,基本功好,可惜只看到生活的灰色,要相信生活中總會有陽光?!?
陳云看了我的批語,毫不掩飾地告訴我他喜歡前句的表揚,同時告訴我他實在看不到“生活的陽光”。我反問他:“你喜歡老師表揚,是因為我看到了你的長處;但你寫文章只看到生活的陰暗面,是因為你沒有嘗試直面這種生活現(xiàn)狀。難道你就沒有想過盡自己所能努力去改變它嗎?”一番話說得陳云頻頻點頭。此后,陳云上課有了很大轉變,并且作文也有了很大改觀。由此可見,語文老師需要借助對話與交流,時間閃現(xiàn)對人生的真知灼見,常常流露對世事的洞悉睿智,使學生如沐春風,如享秋月,自然受到心靈的凈化,人性的啟迪,真情的沐浴,從而改變性情,懂得理解生活,尊重和珍惜生命,認識生命的意義,看到生活的希望,走上健康成長的道路。
潤物細無聲
雨絲纖細,悄無聲息,滋潤萬物。語文老師也當于教學進程中,讓語文的德育功能如雨絲般飄進學生的心田,在感染熏陶、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感受、體驗、思索,于不知不覺中美化心靈,提高品德素質(zhì)。
我以一個語文教師的身份,名正言順地讓學生在黑板報上的一角,添上了“每周格言”一欄。有一次,每周格言下那本應屬于偉人專利的署名欄,竟換上了我班一位女生的名字,上面寫著這樣一段話:什么是心境?心境就是一日三餐,粗茶淡飯,卻樂此不疲;心境就是美味佳肴,卻愁眉不展,難以下咽。當時,我的心被震憾了,因為這是出自一位家境貧寒的女孩之手。因為那天,我從學生那里,得到了什么是格言的答案。她告訴我:格言不是名人的專利,格言是一句值得回味的話,格言是一種心靈的折射,格言是對生活的思索、感悟……學生學會了做格言,學會了思考,學會了感悟生活,正是語文的德育功能滲透之功效。
所以我嘗試著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臍v史使命感,一遍一遍地感染著學生。以民族文化和民族靈魂的雨絲滋潤著學生的心田,熏陶著學生的精神。語文教學不應該只是為應試而存在。我們語文教師并不是要培養(yǎng)全體學生都成為21世紀的大作家,而是以語文為載體,發(fā)掘語文中的德育因素,充當教學路上的傳“德”人,真正擔負起培養(yǎng)人,提高人的素質(zhì)、充實人的修養(yǎng)的責任。我將把學生引向生活,引向民族和世界文化的殿堂,引向“人”的精神世界,與他們一起思考和困惑,一起痛苦和歡樂,一起讓靈魂翱翔……
等待我的學生明白我的用意,以他們用“人”的言行作為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