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可能避免地會犯各式各樣的錯誤,走些歧路。其實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沒有這些過程作比較反而不能深刻地理解掌握這些知識,有時老師害怕學生摔跤、或者缺乏足夠的耐性,直接給出方法,灌輸知識,老師清清楚楚地講,學生認認真真的記,沒有比較分析,沒有探究、思索,是常見的填鴨式數學,教出的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沒有掌握知識的得出過程,更沒有學到獲得知識的方法,對這些知識的理解不會那么深刻。
老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作用。老師應該是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學習的引導者、點拔者,和學生探究結果的升華者,老師設計的好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的思維、分析、探究、討論、合作與交流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要及時的了解并進行點拔。讓學生對比、分析,不僅得到知識,而且明白他自己的想法、知道缺陷在哪里。以后他就能夠自己進行分析判斷了。
當然老師的作用更在于點睛之筆,讓學生的學習結果不停留在表面,而是將它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將知識升華,做到舉一反三,上升層次。好比將珠子串成項鏈做出造型,價值絕不是所有珠子加起來那么簡單。我在初二(5)班上物理復習課時,布置了這樣一道題目:設計實驗“測量某種液體的密度”,要求寫明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及最后的表達式;至少要給出三種方案。
上課時,根據課前檢查請了四位同學展示他們的設計方案。有位同學的方案是根據質量除以體積來測,設計中有“將燒杯中液體全部倒入量筒中測體積”。我畫了一條線,請同學思考,馬上就有人舉手回答:“老師,液體不可能全部倒出來,總會有一點點沾在杯子上的?!比缓笪覇枺骸斑@種方法測出來的結果會偏大還是偏小呢?”有人就回答了:“體積少測了,密度會偏大”。我又問了:“我們上學期做過一個測鹽水的密度實驗,記得嗎,現在誰來改進一下這個方案,說出改進后的優(yōu)點?”馬上有人說了:“只倒一部分液體進量筒中,倒入后再測一次燒杯的剩余液體的質量就可以了,這樣就可避免倒不凈有殘留的問題?!?
我順帶總結,設計方案時,不能僅僅考慮理論,還應想一想依據你的理論,實際操作中能否實現。有位同學的方案是“將量筒放在天平上測出質量,盛了適量液體后,再測總質量”。我指出量筒重心高,放在搖晃的天平上測質量,很容易摔碎。并提出我們在設計實驗時,應想一想操作過程中的安全,包括人身安全和器材安全。
通過對實驗方案的分析,提出設計類題目的四個原則:科學性、安全性、可行性、簡約性。并針對同學方案不多,思路不開闊指出:這種題目,可以先確定原理,凡是與密度有關的都可以考慮作為原理,有了原理作為思考中心,其它就可以圍繞著它展開。舉了個例子,如 ,選不同器材測浮力可以有不同設計,如用彈簧測力計,稱重法、受力分析法,測V排也可多種選擇,如規(guī)則物體用刻度尺,測出沒入水中時浮力,用量筒的排水法等。就可以組合出很多種方案。經過啟發(fā),我又布置了課后作業(yè),仍是這個題目“按四個原則改進已設計方案,并考慮新方案?!?br />第二天上課就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了大量的新方案:其中如張行健同學設計的直接用密度計測液體密度就是簡約的典范,如邢紫晴同學設計的懸浮法測量:“準備密度不同的各種物體放入被測液體,哪個懸浮,液體密度就跟它的密度一樣”。開創(chuàng)了一條新的思路,我在她的方案基礎上指出,現實生活中,測血液密度就采用了這種懸浮法,不過為了減少實驗用血要反過來做:將血液滴入密度不同的藍色硫酸銅溶液中,在哪支試管里懸浮,就與該試管中硫酸銅的密度一樣。
我感覺,我們應該相信學生,他們不是一張白紙,更不是什么也不懂了。初中孩子,他們有著無窮的創(chuàng)新力,分析、對比、推理、歸納的能力,特別是小組成員間的交流與合作,讓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學生可以做得比我們好。認識清老師的作用,大膽的放手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不僅老師更輕松,學生也感到那些知識就是身邊的東西,學起來更有興趣,學得也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