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學生預習能力,加強學法指導,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在現代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做到:只要是學生自己能學會的,老師絕對不講;只要是通過老師引導,學生能掌握的,老師就引導學生自行掌握,而不越俎代庖。學生的自學能力完全可以通過指導得以養(yǎng)成,“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一個重要的責任就在于教學生學會學習,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更要授之以方法。一堂好的語文課,不是看教師教了多少,而是看學生學了多少,學會多少;教師能指點一條路,學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師能給予一點啟示,學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識;教師能引導學生歸納一些方法,學生可以舉一反三地去實踐運用。比如:在引導課前自主預習時,我們就會列出一張表格給學生,反復歷練學生的自學能力。這個表格一般包含有以下的內容:1、我已經積累了以下字詞;2、這篇文章給我的整體感受是;3、我自己已經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4、我和小組同學合作完成了以下問題;5、還有幾個我感到疑難的問題,我想上課時與老師同學探討。通過這樣的預習活動,學生基本上解決了語文教學中最基礎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帶著問題進課堂,這樣也保證了學生在課堂上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同時學生又能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課外的自主學習中,這樣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學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細,自主學習的能力就越強,就可以去廣泛地自學,把課內的學習主動遷移到課外去,并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用來解決新問題,加以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從而使得語文教學活動步入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大大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二、營造開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打造高效課堂模式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帶著問題進課堂,老師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帶著目標進教室,這樣的課堂往往很容易就能找到一個和諧的切入點,教師的預設與學生課堂的生成相輔相成,使得整個課堂組織處在高效有序的狀態(tài)下運行。
教學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壟斷走向民主與平等,這是新課程新理念的追求。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開放的、動態(tài)的雙向活動過程,因此,教學過程的設計和課堂教學目標的實施,也應該符合教學規(guī)律,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教師要設計合理的教學思路,形成適當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樹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觀,運用“親其師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愛心、微笑、激勵帶進課堂,形成平等寬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調,營造一種民主愉悅的氛圍,才能使課堂上的教與學活動產生最佳效益。在課堂上,最經常聽到的一句評論就是蹲下身體與學生對話,老師總是能帶著欣賞、激勵的眼光與學生交流,期待著學生在課堂上能生成智慧的火花。而一個帶著問題進課堂的學生,也總是期待著能與老師交流、對話,期待著能夠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思想與風采。在教育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造自由、寬松、民主、平等、和諧、樂學、互相信任、心情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得到釋放,使學生的充分自由得到發(fā)展,學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愉快的學習,生動活潑地發(fā)展。成功的課堂,是師生相互合作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師生交往的結晶。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踐行的一條準則。而我們所一直倡導的學習在自主學習前提下帶著問題進課堂,以及老師在集體備課中精心的預設又為開放、民主課堂的構建打下基礎,從而保證了語文課堂的效率。
三、加強跟蹤練習,及時檢測,落實學習效果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讓我們更加關注學生的“學”,但學生畢竟是成長中的人,他們的思維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他們的思想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惰性,他們的自控能力還有待于加強,如果全面放手讓學生去學,而不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加以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因此,要想全面落實鞏固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還必須要有適度的訓練與考試。一是不要糾纏于標準中的概念;二是要適當地向應試教育妥協但不投降;三是理直氣壯地抓訓練。這三條建議也為我們的訓練與考試指明了方向,同時也解除了老師的心理負擔,讓大家能理直氣壯地抓訓練。當然,這里指的訓練并不是大搞題海戰(zhàn)術,而是針對學生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加以強化訓練。比如,在指導學生課前的自主學習,我們都是先布置一些相應的題目讓學生完成,然后再抽取部分習題利用早讀課的時間加以檢測,時間一般控制在5-10分鐘內,這樣用時少,但效果佳。
為了提高訓練的效果,每次學生的作業(yè)量都受到嚴格控制,要經過備課組長同意簽字才能印發(fā)的,必須做到“少而精”,教師無法及時評講反饋的作業(yè)堅決不布置。學生做作業(yè),教師給予評析,學生再進行反思,這是必須完成的一個過程。每次布置作業(yè),年級組長和備課組長會主動協調,保證各學科之間的均衡。對于那些與上課內容難以吻合,題量過多,難度過大,沒有針對性的題目堅決不用,因為學生完成這種繁難偏雜的作業(yè),只能算是浪費時間,同時也損害了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