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怎樣教育學生,明天他們就會以幾乎相同的方式教育下一代,這種傳承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成就每一個孩子》一書展現(xiàn)的芬蘭扎扎實實、細致入微關注成長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借鑒。
《成就每一個孩子》是陳之華所著的關于芬蘭教育的第三部書。陳之華曾經(jīng)帶著孩子在芬蘭生活了6年,自己又在芬蘭從事教育工作,對芬蘭教育有著比較透徹的了解。在這本書中,她將芬蘭教育和臺灣教育進行了對比分析,強調(diào)好的教育一定要“以孩子為中心”,要多給孩子賞識與尊重,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孩子學習的樂趣,學校要重視教育過程而非結果,教育要將孩子的權利放在最突出的位置。
把“以人為本”落到實處
先說芬蘭的育兒休假制度。芬蘭女性如果有孕在身,在預產(chǎn)期到來的前50天就可以請產(chǎn)假了,到前30天的時候則必須回家休產(chǎn)假。嬰兒父親可以享受“爸爸月”的產(chǎn)假,母親除了158天的全職育嬰親職假之外,還可以申請全職育兒假等,一直照顧孩子到其年滿3歲為止。
芬蘭的產(chǎn)假制度,讓父母可以在孩子成長的最初幾年里,騰出時間和精力專心陪同和養(yǎng)育孩子,在和孩子充分接觸溝通的過程中體悟孩子的成長、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我們一直說,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芬蘭的制度設計就是能讓家長在孩子成長最關鍵的時期,充分盡到自己的責任。
再看芬蘭學校體育課后的情況。每逢上體育課的日子,芬蘭學生都會帶浴巾和換洗衣物到學校。孩子們做完運動后,學校會提供充裕的時間讓他們沐浴、更衣,不會讓他們穿著充滿汗味的衣服上其他的課。
“以人為本”的理念,真正落實需要政府從制度層面進行設計,保證“以孩子為本”觀念的落地;需要形成社會性的文化環(huán)境,每個成員都能對孩子的成長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需要學校進一步審視自己的辦學行為,給學生創(chuàng)設安全無憂的教育環(huán)境和奮發(fā)向上的教育引導。
按“差點理論”培養(yǎng)孩子
“差點理論”是芬蘭的教育工作者普遍認可并在實踐中加以落實的教育觀念。這一理論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學生都能夠實現(xiàn)人生理想,但因為稟賦、個性等的差異,他們會選擇不同的路徑、不同的速度邁向這個目標。教育的目的是要認可這種發(fā)展階段上存在的差異,為孩子量身定做適合他們的教學模式。
芬蘭的教育工作者認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讓孩子受到挫折后知難而退,而是協(xié)助、鼓勵他們找出一種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走向成功。學習必須靠時間,而不是靠壓力。唯有經(jīng)過適當吸收和積累,學生才能學到應該要學的。這樣的做法可以大大降低孩子們厭學情緒的產(chǎn)生幾率。
芬蘭教育對教師進行的測試有嚴格的控制。他們反對給全體學生設置相同的學習路徑和目標,然后用統(tǒng)一的測試手段來評價學生是否達到了成人為他們預設的目標。因為短短幾年學校學習的“成功”,并不能代表未來人生的走向。
面對學習速度、發(fā)展?jié)撡|(zhì)存在差異的學生,芬蘭的教育工作者在為他們出考題的時候,會給學生準備三份考題,讓每個孩子都可以依照自己現(xiàn)階段的學習程度,去評估學習的結果,而且不讓學生知道考題是有差別的。這樣一系列細致入微的措施,使得孩子更加關注自己的發(fā) 展和成長,且越來越有自信心。
確?!盎钤诋斚隆钡幕緳嗬?/strong>
孩子求學期間,學習當然是很重要的內(nèi)容,但絕不是生活的全部。北歐的教育允許孩子擁有很多閑暇時間,發(fā)呆、看閑書、玩電游、化妝打扮等,都被視為青少年成長必須經(jīng)歷的過程。如果孩子們在成長中享受不到樂趣,不能夠“活在當下”,很有可能受到心靈的創(chuàng)傷。
芬蘭的教師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有很寬容的心態(tài),“這正是生命中最漂亮的一個樂章!人生的成長,就是這么回事;而青春,不就只有這么一次嗎?”正是基于這種心態(tài),他們會鼓勵青春期的孩子們探索屬于自己的特色:一方面隨興、自在地觀察周圍的潮流與變化,一方面嘗試著尋找適合自我風格的服飾。
不光教師認識如此,家長也會和孩子們一起討論青春期里碰到的問題。很多時候,大人并不比孩子做得更好。陳之華就是如此,她至今仍不擅長修剪眉毛,只會傻傻地用小刀慢慢剃,雖然她的女兒把“秘訣”教給了她,但操作起來始終不夠專業(yè)。
當下的智育至上的學校教育,使得孩子們很難有機會真正“活在當下”,很難有機會體認生命里最重要的時光,很難有機會發(fā)揮藝術和體能潛質(zhì)。孩子們學習之外的生活權利,需要我們共同來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