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活在特殊家庭、困難家庭的學生給予關愛,使他們健康地成長,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這方面, 我校自2003年以來本著 “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目標做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成績?,F(xiàn)簡述如下:
一、精神上激勵,使他們逆境奮起,變自卑為自強。
愛,是教育的前提,而對于特殊家庭和困難家庭的學生更需要我們施以特別的愛。由于特定的家庭環(huán)境,這些學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少有歡顏,對生活缺乏信心。為了教育他們逆境奮起,自強不息,我們堅持做到“四個一”:即每學期對這些學生至少進行一次家訪,每學期舉行一次先進事跡交流會,每學年評選、表彰一批自強好學生,每年組織一次“幫困助學送溫暖”活動,讓這些學生同享藍天下的愛,并把這種愛在他們身上變?yōu)榉e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成為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
我們把特殊家庭和困難家庭的學生登記造冊,時時把他們的冷暖放在心里。每當這些學生孤獨無助時,我們積極主動地關心他們,充當學生父親或母親的角色,給他們以親人般的溫暖和呵護,使他們融入到班集體、學校的大家庭中,感受“弱勢群體”不弱勢。如:羅××,在入校一年多時間里父母相繼去世,為了使孤兒不孤,學校領導及時上門看望,一方面鼓勵引導其他同學與他交朋友,同他談學習、談人生,運用集體的力量為他“加油打氣”;另一方面又發(fā)動師生捐款并由專人管理以資助這位學生完成學業(yè)。在學校和老師的關愛下,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為幫助特殊家庭和困難家庭學生克服自卑感,樹立自信心,我們常常開展有益于他們身心健康的活動,如:2005年11月,我校與深圳TA29學員及其志愿者共220多人聯(lián)合舉辦了以“共托明天的太陽——感恩、合作、競爭”為主旨的專題活動,收到了良好效果。為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我們引導他們參加讀書活動,介紹他們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自強之音》等書籍。學生們通過認真閱讀,寫下一篇篇十分感人的體會文章。更重要的是,書中那些與他們處境相似的主人公的健康人格和奮發(fā)精神深深打動著他們,使他們心靈受到震動、思想得到升華,從而把讀書與做人聯(lián)系了起來。許多學生不顧嚴寒酷暑到敬老院等參加義務勞動,其中黃志雄同學由于工作出色,被團市委評為“優(yōu)秀團員”。
二、物質上幫助,讓他們共享歡樂,化感動為行動。
特殊家庭和困難家庭往往面臨經濟上的困境,因此,我們除了在精神上激勵這些家庭的學生增強自信、消除自卑外,還為他們解決生活上的一些實際困難,讓他們的臉上也展露出與同齡人一樣的歡笑。
我們設立 “助學基金”,為困難家庭的學生減免學雜費、內宿費,為特困生購買學習資料、免費補習功課和提供適當生活費等。各年級的老師們也盡力為特困生提供幫助,每次集體外出活動,免去他們的費用。遇到這些學生家中突發(fā)困難,發(fā)動師生捐款,上門慰問。
如:張××,幼年喪父,讀高二時母親又患病,經濟的困難和精神的痛苦使他性格孤僻,一度產生退學的念頭。學校領導、教師一次次與她談心,耐心說服、熱情鼓勵;學校減免了她的學雜費,為她辦理人壽保險,給她助學金。同學們也伸出援助之手,捐款2700多元。師生們的愛給了她學習、生活的信心,2005年她考上了嘉應學院。
生活在特殊家庭和困難家庭的學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不僅傾注著學校和老師的愛,也牽動了社會上許多人的心。如:深圳市金拓通訊發(fā)展有限公司田文滄董事長,自2004年起連續(xù)3年捐款達5.3萬元資助了30名品學兼優(yōu)的貧困學生。到目前為止,我校已有73名學生分別獲得熱心校友或社會賢達的資助。
在給予特殊家庭和困難家庭的學生關愛和幫助的同時,我們也經常教育他們要以感恩的心回報社會。獲得助學金的學生懷著十分感激的心情給資助他們的好心人寫信,表達謝意并匯報自己的思想、學習和生活狀況。他們主動拿出平時省下的零用錢參加我縣抗洪賑災愛心募捐活動。他們還積極參加“四個一”活動,服務他人、奉獻社會,增強了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
幾年來,我們對特殊家庭和困難家庭的學生在思想上引導、學習上關心、生活上幫助,教會他們以頑強的毅力與命運抗爭,以理想和信念支撐自己的人生,從而使這些家庭的學生大多能正視困難、振作精神、自強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