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的課堂教學遵循著以知識為本位的模式,在這種帶有強制性和單向灌輸性的教育方式下,師生之間很少交流,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垂直關系,而不是平行的關系。這對于思維活躍、參與意識強、個性特征鮮明的青少年學生而言,其缺陷已日益顯露。因此,新課程改革以追求人性化與創(chuàng)造性為目的,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為特征的“對話式”教學逐漸深入人心。具體來講,“對話式”教學的主要形式有:
師生對話:從本質上說,師生對話在于二者心靈的相互溝通,是雙方精神的敞開和接納。它不僅表現(xiàn)為提問和回答,更是交流與探討、言說與傾聽、欣賞與評價。在對話教學中,師生作為特殊的對話者展開互動交流,其對話具有人格精神上的完全平等和教育意義上的價值引導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學會“屈尊”和“傾聽”,要讓學生體會到尊重和關愛,使學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學生才能敢想、敢說、敢問。在語言的運用上,老師要注意語氣委婉、溫和,對學生的參與和意見要多予以鼓勵,或表示贊許,這樣,學生才有對話的信心和欲望。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交流對話的時間和機會,并教育學生要善于傾聽其他同學的發(fā)言。
生生對話:它是指學生與學生之間就某一問題所展開的討論和交流,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xiàn)為一種合作探究的關系。生生對話的過程要敞開自己的觀點、開放思維、接納欣賞和審視別人的見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地讓學生之間互動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自我矯正、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積極自主設計并完成學習,自己只作一些簡單的指導。通過學習的設計、操作、搜集并處理數(shù)據(jù)、信息的表達和交流,學生的科學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了培養(yǎng),學生處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生本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知識和情感體驗和建構文本意義世界的過程。在學生與文本對話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實現(xiàn)自我超越,引導學生在特定的背景下體驗和解讀,讓學生與文本中的案例、人物進行潛對話,通過“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使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知識水平。通過生本對話,學生不斷擴充著自己的知識,學會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yǎng)了科學思維的方式,形成了科學的價值觀和態(tài)度,逐步具有了科學精神。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師生的視界不斷生成、擴大和豐富,最終達到不同視界的融合。
自我對話:它是人性的一種欲望和需求,在通常意義上是指現(xiàn)在的“我”與過去的“我”、現(xiàn)實的“我”的對話,是“此我”與“彼我”的對話。從實質上看,自我對話就是對自我的反思性理解,是對自我過去所積淀的經驗、歷史、思想等進行的探究和合理性追問。同自我進行對話的過程是一個人的內省過程,是一個人的思考從晦暗到敞亮的過程,也是一個人最終完成自我建構的過程。自我對話是對話教學的主要形式,它提示了對話教學的深層—反思。對話教學的任務就是要強化師生的自我反思意識和能力,使自我對話成為師生的自覺行動。在對話教學中,同時存在教師的自我對話和學生的自我對話,而最終的目的是促成學生的自我對話,促進學生的自我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