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是一種生命體驗的感覺,是審美主體在精神上求得的滿足。美學家詩人賀拉斯在《詩藝》中明確而簡練地提出了“寓教于樂”的著名論點,試圖把教育巧妙地寓于愉悅之中。我國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蔡元培,以特有的眼光和魅力,強調(diào)了美育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詳細說明了各門學科中所包含的美育因素,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利用這些因素,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語文教材中所列篇目大都是名篇佳作,語言生動優(yōu)美,形象具體,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好教材。因此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切實把握美的真諦,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能及時、更敏銳的發(fā)現(xiàn)美、捕捉美,不斷豐富審美經(jīng)驗,提高審美能力,進一步落實素質教育。
一、借助教材的“美”讓學生產(chǎn)生共鳴
“文以載道”“言為心聲”,在讀某篇課文時,非常激動,甚至會情不自禁地流出眼淚。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凝結在文章里的高尚思想點燃了你思想的火花,傾注在課文里的美好感情撥動了你感情的琴弦,引起了學生情感上的認同。它可以打動學生的心弦,陶冶學生的性情,從而與學生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幾年來的教學生涯自已在此方面深有體會。課文之美是一種崇高情趣的反映,教者要利用其中的美情趣,激發(fā)學生美素質,這樣學生對其所學就會產(chǎn)生一種渴求與向往。我在講《世間最美的墳墓》時,以“古樸、自然”這一主題入手,抓住了自然之美與人心靈之美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分析出“托爾斯泰墓的平凡、樸素”與“莎士比亞等人墓地金碧輝煌”這一特點;景物描寫中“雪的溫柔覆蓋”與“人群中沒有人敢大聲喧嘩”牽出一條貫穿全文的人們對托爾斯泰的崇敬、愛戴之情。結果課堂中出現(xiàn)了幾次高潮,講到動情處,有的學生竟淚光盈盈。這種矢志不渝的信念,火一般的激情成了教育學生的強大動力。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審美素質。
語文課本中所表現(xiàn)的社會生活、自然景觀、人文歷史、文學藝術等,都是積淀著人類的智慧和經(jīng)驗。特別是文學作品,那些生動的比喻、形象的描摹、精巧的構思……更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審美觀照。教師要從語言文字入手,以課文中的美為前提,用充滿情感的文學語言再現(xiàn)文章,挖掘文章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深入分析作品的形象美,領悟作品的意境美。如:《黃鸝》“他們的啼叫,是要伴著春雨、宿露,他們的飛翔,是要伴著朝霞和彩虹的”“這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這里……這里……”“虎嘯深山,魚游潭底,駝走大漠,雁排長空”。這些精彩語句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整散結合,長短錯落有致,把感情抒發(fā)的淋漓盡致。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在體會作者情感的基礎上進行品位誦讀,在語音、情感起伏的朗讀中調(diào)動多種感官感受美,接受美的熏陶。
二、傾注真情讓學生體味美的境界
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本向就是“美”的化身。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應該有優(yōu)雅的風度、良好的教養(yǎng)、廣博的知識面、標準的普通話和敏銳的美感;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應以海闊天空又妙趣橫生的談吐吸引學生,感染學生;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應做到情感豐富,細膩。把講臺看作舞臺,把自己看作演員和導演,具有自我調(diào)控個性心境,情感和情緒的能力,使情感表達遵循情感運動的辯證規(guī)律,感情變化跌宕起伏,層層深入,針對每一篇文章,能與書中所流露的情感形成一致,只有教師首先被課文豐富的思想內(nèi)容所感染,和作者產(chǎn)生感情共鳴,才能以飽滿的情感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做到作者、教師、學生三情一致,進而去導起學生感情的波瀾達到陶冶情操,凈化靈魂的目的。比如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表現(xiàn)的是作者當時內(nèi)心的苦悶,迷惘,因而籠罩全篇的感情基調(diào)“是一種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這種情感表現(xiàn)在作者筆下的景物上是一種隱約,淡雅,朦朧之美,特別是有關于“塘上的月色”及“月色下的荷塘”兩段如詩似畫的景物描寫是這種感情的集中寫照,如果單純地就景物本身來分析,學生很難體會到內(nèi)在的這種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明確寫作背景,渲染氣氛,烘托情感,才能使學生真正溶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也才能真正領略到作者筆下的景物那種淡雅,朦朧的美。如《雨霖鈴》表現(xiàn)的是作者對愛情的執(zhí)著,抒發(fā)了跟情人難舍難分的感情。教師只有把作者的感受融化在自己的心中,才能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品味“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意境,從而感受愛情的離別之美。
三、運用嫻熟技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學是一門藝術,精湛的教學技巧,當然堪稱人所景仰的藝術了。無可非議,藝術美便是教學技巧的精深造詣。每一節(jié)課,從宏觀設想到微觀把握,從整體設計到局部處理,從雙邊活動到教學相長,從篇章結構到中心思想,從聽說讀寫的練習到綜合能力的提高,從教師的表情達意到學生的身臨其境,都是藝術的再現(xiàn),都是美的體現(xiàn)。環(huán)環(huán)緊扣,逐層深入,渾然一體,潛移默化,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設計一個好的上課形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神奇的極光》是一篇說明文,按照老一套教法,效果也不會怎么理想,我上課時拿了幾張各式各樣的極光畫片,學生頗覺新奇而高興。趁此我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并提出疑問引導學生,自然而然地引入授課內(nèi)容,從而圓滿地完成了授課內(nèi)容。
板書應做到內(nèi)涵豐富,既能突破重難點,又言簡意賅,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它首先給人一種形式美。它可以是漂亮的簡筆畫,簡明的圖表,簡單的提綱,甚至是凝練的詩歌,但它的內(nèi)容必須是對課文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精巧的板書讓學生在欣賞板書形式美的同時,又能較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層次結構,以及其中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達到形式和內(nèi)容的統(tǒng)一,從而領會到和諧的美。
語文學科由于其獨特的學科特點,較之其它學科有更多的美育因素。而美育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僅可以使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還可以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促進智力的發(fā)展,提高觀察、思維、想象、創(chuàng)造的能力。因此,在語文課堂中挖掘、滲透美育,教會學生審美的方法,喚起他們的美感激情,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和情操,有效地進行素質教育,是每個語文教師必須重視的一大課題。